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000字与2000字精选

http://www.newdu.com 2019-03-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走近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000字:
    哈代说,“生活中能引起他注意且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再主要是因为它的美,而是由于它的悲怆动人。”他全然改变了我对欧洲小说家的印象——无情批判社会,缺乏一种感性的浪漫。他笔下的人性,不是变态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抽象且弥漫着宿命论的色彩。他对自然世界的描述极其动人,读来总觉有中国散文的神韵。
    他有悲剧情怀,但如徐志摩所言,“哈代绝非一个武断的悲观主义论者,在最烦闷和黑暗的时刻他也不放弃为他的思想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他的写实,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实勇敢。”这次,我们分享的是《德伯家的苔丝》。
    小说简介: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
    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
    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阅读此书之时正身处如火如荼的考试周。凛冽的寒风挤进室内,看完最后一行字,合书,身体和心灵都冷到极点。
    “有价值的事物受到不可避免的环境扼杀”是哈代典型的悲剧主题:
    这一点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苔丝是生态女性的典型代表,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她都满怀诗意。但在她一生的命运中,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力,使黑暗与光明交替。在宿命的摆弄下,人的能动性黯然失色。环境是巨大的异己力量。没有终极的欢乐,痛苦后面是更大的痛苦。她遭遇的痛苦是世俗带给她的,马洛特村民的流言蜚语,抑或是燧石场苛刻的农场主,都体现出符合维多利亚世俗条例的非人性。“应默默忍受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与无涯之苦难愤然为敌?若死亡即是睡去,那人为何不坦然入死?”
    终有一种支撑着苔丝向前去的力量:
    非人力抗拒的悲剧的价值,正体现在人的感情、追求和逆境中的抗争精神中。
    书中有言,“寻求快乐——是一种自发的、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趋势,它渗透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一切生命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分场合的。
    在遭遇无数逆境之后,苔丝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她有时候体现出对世俗的反对和鄙夷,寻求如“犬儒主义”般出世的纯粹快乐与自由。
    以遭遇埃里克轻薄之后她的所作所为为例。在马洛特村民的风言风语下,苔丝并未屈服。回到家乡深居简出的日子里,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黑以后,跑到树林里,躲开那个叫做世界的冷酷集合体。
    哈代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体现了“回归自然界寻找情感来源、精神动力”的特征。苔丝的愉、悲、狂与不同的自然景色结合,每一种情绪都带着神秘性与震慑力。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
    这样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苔丝,是否真的做到了从更纯粹的自然中寻找生命动力,而“形骸处于尘世,灵魂出于尘世”?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
    去年初秋时节看的《苔丝》,对于一个过目就忘的人,时隔半年再来写读书笔记,纯粹是因为今天难得有了一个空闲的傍晚时分,又恰好《苔丝》放在书桌上。
    详细的情节不太能说得清楚了,但是看书时的心情和感受,记得很清楚。《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也叫《德伯家的苔丝》。在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婚前守住贞洁,婚后忠于丈夫。同时具备纯洁、贞洁、优雅、端庄等体现女性特色的美好品质才能被视作完美的女人。
    维多利亚时期对于女性地位的定义与当时社会的性压抑有很大的关系。性如洪水猛兽,让人避而不谈,但又让人难以抗拒。于是这个时期的女性,一旦在婚前踩了性这颗地雷,就等于葬送了一生。但对于男性,却有着让人匪夷所思的宽容,男性在婚前的鬼混被视作理所当然。
    在这样一个时代,纯洁的,不谙世事的德伯家的苔丝,被恶少亚历克诱奸。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了不被原谅不得善终的人生。在失去贞洁之后,苔丝遇到了真爱克莱尔,一个有教养的年轻人。二人心心相惜,互相爱慕。失去贞洁的苔丝经历了无数番内心的斗争之后,终于决定答应克莱尔的求婚,并打算在婚前向克莱尔坦白一切。
    然而一坦白爱情就成了泡沫,克莱尔在新婚之夜抛弃了苔丝。而后苔丝开始痛苦的治愈之旅,不幸再次被亚历克纠缠,在痛苦绝望之际,苔丝屈服于亚历克的纠缠。克莱尔终于回来了,苔丝对亚历克的恨集中爆发在一把刀。亚历克死于苔丝的刀下,苔丝在克莱尔的身边被捕
    哈代的作品分为三种: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精于结构的小说。《苔丝》属于第一种。所以在这本书里,环境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心情、性格以及命运走线都能在环境描写里找到线索。可以说很适合做环境描写的教科书。
    比如克莱尔在夏日黄昏弹竖琴时,苔丝听到琴声后走向他的一段环境描写:
    苔丝不觉来到了园子的边缘,发现这里已经多年没有整治了,如今一片潮湿,长满了杂草。有些梗长花茂的杂草,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气味,它们那红色、黄色、紫色的颜色,构成了一幅多彩图,如同人工培植的鲜花一样绚丽。还有一些多汁的野草,用手一碰,就腾起一团团薄雾般的花粉。她就像一只猫似的,悄悄穿过这片繁茂的杂草,裙子上沾上了沫蝉的泡沫,脚底下踩碎了蜗牛壳,两手(www.simayi.net)染上了蓟汁和鼻涕虫的粘液,裸露的胳膊也抹上了黏糊糊的树霉。这东西在苹果树干虽是雪白的,但在她的皮肤上却留下红色的斑点。她就这样走到了离克莱尔很近的地方,并且没有让他发现。
    在这段里,颜色是绚丽的,气味却是刺鼻的,感受是潮湿和黏糊糊的。两个年轻人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欣赏,如这园里的多彩的杂草一般妙不可言,但这杂草的气味却是刺鼻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苦涩的。而潮湿和黏糊糊似乎是无法摒弃又让人恶心的过去所带来的感受。
    在苔丝和克莱尔时常情不自禁地见面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黎明时分和黄昏时分,天都是灰蒙蒙的,但有不同。在朦胧的晨曦中,似乎光亮是活跃的,黑暗是沉寂的;而在朦胧的暮色中,黑暗却是活跃的,并在渐渐加深,光亮反而在昏昏欲睡。
    在因某件事而拥有特别的心情时,周遭的一切,日光、蝉鸣、树叶、雨滴、云层、星光等等都将被赋予神的意志,拥有了情绪和思想,帮助你记住当下的刻骨铭心。很久之后,你见到日光不是日光、蝉鸣不是蝉鸣、树叶不是树叶,雨滴、云层、星光都是陌生的、无趣的存在,只因心情是无法粘贴复制,也无法孪生的。
    关于苔丝悲惨命运的缘由:到底是她的性格决定了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呢?说不清。
    在苔丝所接受的聊胜于无的家庭教育,并没有教会她如何对付男人们的套路。以至于她在失去贞洁之后,抱怨她的妈妈没有提早告诉她男人不安好心,没有提醒她要提防什么,而她也没有机会像上等人家女儿那样通过看书长见识。
    苔丝的妈妈说:“我是想,我要是对你说了他的痴情,说了这片痴情会引起什么后果,那你就会跟他摆架子,失去机会。说到底,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上帝的意愿。也罢,我觉得咱们总得往好的方面想。”苔丝的妈妈应该算是苔丝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
    再讲到克莱尔,他当真是一个新婚之夜发现妻子不完美的可怜男人。在我看来,他抛弃苔丝时恶狠狠的一面,完胜于他的可怜。而亚历克也不是个十足的恶棍。我认为他对苔丝有过真心,一次又一次厚颜无耻地出现在苔丝的面前,恳求得到她。当然,亚历克的占有欲表现得还是蛮明显的。
    做一个十足的恶棍,就像把一百道选择题全部猜错一样,非常有难度的。
    在女权逐渐崛起的时代,去看《苔丝》这本书,在女权的本质上,以及女权的意义上,或可有不一样的认识。前段时间去翻了一个“两性专家”的微博,这个专家表示智商145,阅读量也十分惊人,出了好几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对不对?但是呢?她有个邪说:吞精可预防先兆子痫。
    所以你们懂的,这个专家到底是不是专家。我要说的是她的一套关于两性相处的理论:女人要降低标准甚至改变自己去择偶或者迎合配偶,要找比自己长相低一分的男人,也有一堆什么降Pu,升mv的歪理。嗯…我要表达的是,在男女平等的现在,没必要去为了迎合男人而塑造自己。虽然两性相处中会有包容体谅,但这和刻意迎合,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可以搞定一个人的人生,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从善变已经进化到瞬息万变阶段。理论是要靠实践积累、推理总结和反复验证之后才能得来,跟不上人类进化的节奏,不适合用来指导成长。当然,我主要不服她是因为,在她的理论里,我这种长相,是一辈子都泡不上吴彦祖的。
    泡不上吴彦祖的人生,还有意义?人还是要有梦想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