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观后感 2013 年 6 月 7 日下午,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 预备党员, 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 31 名党员,预备党员,积 极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 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 独立而奋斗的梦想!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 “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 走近黄埔军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 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 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 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 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 是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 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 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 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 年 1 月 28 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 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 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校址就选在 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 故简称为黄埔军校。 这是我国第 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 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 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 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 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 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后来,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登上这山巔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 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 体味。也遥想 200 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间商贾云集,船 只穿梭,几多繁华。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在军校门口前集体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 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 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 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 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 异常醒目, 相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努力奋斗。 走进各个展览厅, 听着导游有条不紊 的详细讲解, 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 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 仿佛那炮声, 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 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 佩服他们的勇 敢, 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 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 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 的精英青年, 他们曾一同生活、 学习、 训练, 一同成长, 却又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 甚至针锋相对。 而历史已经证明, 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 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我们铭记! 黄埔军校观后感 2011年8月14日,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 在军校门口前咱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 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咱们铭记。 黄埔军校观后感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其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我们要参观了解一座历史遗迹,首先要清楚它创建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的建立存在国内外因素。于内,建校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果的,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队伍及其重要。于外,苏俄革命的成功也使孙中山的到极大的启示,他决心效仿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校。此外,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国共两党的努力也是军校创建的动力和支柱。 走进军校大门,可以看到欧式风格的门上"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平添几分庄严与肃穆。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那是军校师生不为名利,家国至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 校本部的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它是两层砖木结构,有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整齐的房舍且以走廊连通,棕色的墙壁给人古朴雅致的美感。大门西侧有一幢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其中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国民党将士杜聿明,关麟征及黄维等,共产党将领左权、林彪、罗荣臻等,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在参观黄埔军校后,联想到两次国共合作中的精诚合作,可以说,在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黄埔精神"不论你是何种党派,在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精诚团结,亲密合作,临危受命,为国家统一大业共同抵御外侮。虽然在时代风云变幻,但黄埔军校永在,黄埔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