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李光耀观天下读后感2篇

http://www.newdu.com 2019-03-1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光耀观天下》读后感(一):“实用”才是真主义
    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对与新加坡主要关系国家的分析预测;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的解读;对世界经济和能源的解读;与老友的对话。总结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点:李光耀观天下
    1.李和邓都是实用主义者。对李来说,有奶便是娘,不管是一如既往强大的美国还是冉冉上升的中国;对邓来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都是好猫。相同地,两位都为各自的国家带来了繁荣;相似的,李将邓视为最伟大的政治家,邓将李领导下的新加坡视为改革开放学习的榜样。
    2.李是一位搭建国家发展体系和制度的大师,抓住了多元社会“团结一直向前看”的几个关键点,推行对几大族群都公平且与国际交流方便的英语(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坚决抵制方言);建立强大的党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公共管理(不把民主当作灵丹妙药);以开放包容的国家姿态拥抱全球化(当然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注重处理劳资政关系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而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印度、欧洲未来不被看好的原因。
    3.对中、美、欧、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自然是分析透彻,抓住人口、教育、国民教育、体制、历史等关键要求。李光耀观天下
    4.值得一段时间后重读,再次领悟。提纲挈领地提升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李光耀观天下》读后感(二):李言
    从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可以看到他的格局,此书成于2012年,李光耀时年89岁。15年3月时,他去世了,同年10月,书里最后一章的老朋友施密特也去世,似乎有些巧合。
    
    李让我惊叹的地方在于他以近90的高龄,还保持着对世界的清晰认知,不仅了解iphone,ipad。也可以深入讨论福岛泄漏对各国核政策的干扰。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和人民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由衷的相信只有不断的拥抱世界才能维持他的城市的发展。在生命长久的领导人中,相对于同是始于二战年代,至今还对美国骂骂咧咧的卡斯特罗来说,他的姿势水平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保持这种积极吸收的状态想必对各种层次的人都是很难的。人们似乎总是在某个点就停滞不前了。
    我不怎么了解东南亚,于我而言,李的看法非常犀利。比如印尼,马来内部的种族和权力问题,将几章内容一对比,巫统和苏迦洛,苏哈托等等之间的关系和继承得以很清晰的呈现。李光耀观天下
    李的判断并不总是对的。比如现在看来,他对今上的观察,比如会使中国更加开放什么的,基本都是错的。同时他认为 他信 可以很好的保持泰国的民主状态,然而泰国现在又军统了。对伊朗,李则非常悲观,觉得核武问题无一战而不可能解决。但现在其实已经被奥巴马漂亮的解除了。
    李有着一种“有效政府”的情节。他对完全的民主持怀疑态度,认为民主只能选出一个合格的政府。而对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新加坡来说,仅仅合格是不够的,国家需要优秀的领袖来拯救。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出身的人存在某种特有的使命感,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而在今天这种反英雄主义潮流下,我觉得选民可能会更喜欢白宫晚宴里的段子手奥巴马。这种状态也是造就今坡村半民主状态的起因。可笑的是,对中国而言,相较于这类个人主义且寻求积极有为的领导人,一个平庸或是发点小财的领袖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小。一个强力而自信的人总是不知自我的局限,用错误的决策或是口号,伤害了万千民众。
    于新加坡的未来,李最关心人口更替,现在坡村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需要引进移民才能保持人口的维系,而引进移民又会冲击社会构成形态。取得平衡非常艰难。李光耀观天下
    其实李在论述日本那一章里对此有更深刻的讨论。他觉得日本人口不断老龄化,领导人和民众又完全不能接受移民。因此很不看好日本的未来。想想昨日看的“库尔德人在日本”新闻,很难说李是错的。李光耀观天下
    而对于中国,李觉得“他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马上就会追悔莫及了”(2012)。现在看来,一语成谶。反过来,相对于日本,李觉得中国应该更能接受移民,因为中国很大,本来就有56个名族等等。这应该不见得。对汉族而言,除了西边两个大省,其他名族因为容貌和汉族差不多才能被接受。而想想广州那些在非洲村里住了十几年,依然不被接纳的黑人,可以想见中国对移民的排斥应该不会比日本弱。中国现在的实际生育率也只有1.2-1.7,在没有完善移民制度,且人才外流的情况下,未来也不乐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