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精选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观后感一
    匆匆的看过一遍,觉得在奥地利读书那一段情节有点太突然了,在外国四年的时间作者经历的似乎是从天上到地下的生活,她的遭遇很戏剧化,如果她没有刻意夸大一些情节的话。书里的一些细节总是能透露现在这个政府对民主和现代的压制;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在德国的前几个月,我的室友是伊朗人,他说在伊朗他不能公开和女朋友的关系,他觉得伊朗因为有石油使得贫富差距更大,他认为伊朗一直在受英国的操控…他和他哥哥现在都在国外留学,他们不想回国,他说四个封锁Facebook的国家中除了朝鲜还有伊朗。
    也看过《一次别离》,这部电影里至少能看到一些希望,一些关于民主的火光正在闪耀,至少电影中的社会还是法治的,人民可以在警察局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观后感二
    看过一组伊朗革命前人民生活的照片,误以为是当时的欧美国家,人民穿着时髦、打扮精致,社会充满着时尚气息,画报开放,男星健美俊朗、女星浓妆性感,聚会是人民日常重要的消遣方式。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到了1980年左右,画风突变,黑色成为男女标配,女子的面纱、男人的胡子;世俗化的巴列维政府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什叶派穆斯林统治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社会的动荡,也对每个生活在伊朗的个体带来矛盾与冲突。玛赞用她特别的画风与文字,描绘了处于这断裂带中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生活。
    玛赞从小生活在开明的家庭以及文化宽容的背景下,特别渴望与父母参与革命;她更是有机会接触与了解到很多有关革命与战争的事情;到了上学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盛行,与她的开放观念产生冲突。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两伊战争中,被迫赴奥地利求学,她接触了西方的性观念、大麻、同性恋及爱情,享受着表面的自由。但这一切却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突然被推向西方世界,带着在动荡环境下没有成型的价值观,与原有世界匆忙告别,玛赞不知如何安放对家人、家乡的感情,不知应该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别人对家乡的询问,不知道自己自己是谁,就这样矛盾着、纠结着、迷失着。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在国外求学的酸楚,促使玛赞回国。这段回国经历,除了对残酷战争的重新审视,更是进行了有成效的绘画学习,而国内浓郁的宗教气氛,使玛赞遵循传统要求,走入逃避社会压力的婚姻,同时她也由于西方化的行为在朋友间变得格格不入。“我在伊朗是个西方人,在西方是个伊朗人。我没有明确的身份。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在伊朗,她仍然迷茫了很久。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混沌中自我的逐步觉醒,以及卫星天线打开的窗,让她离开了第一任丈夫,再次去往欧洲。这次的出发,根基牢固、目的明确,玛赞也找到了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