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俯仰之间探究精神底色

http://www.newdu.com 2019-03-01 文艺报 王国平 参加讨论

    记得在参加2016年报告文学排行榜评选时,给入选的杨黎光作品《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撰写推荐语,当时认为这是一部粤商发展史与演进史,展现出这个群体“海洋之子”的身份,更写出了他们海洋般的气质与胸襟。作品又并非止步于“展示”粤商,而是腾跃起来,“俯视”中国现代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梳理传统中国努力融入世界潮流的伟大历程,形成精神上的“仰视”。
    现在,翻读杨黎光的这部《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发现作家依然顺着这个路径来处理题材。作品从城市发展史、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俯视”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进程的点点滴滴,在宏大的背景和格局下进行叙述与思考。作品立足于罗湖棚户区改造,对改造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与呈现,写出了这个过程的艰难与阻力,进展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以及罗湖棚改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但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就罗湖棚改谈罗湖棚改,并没有限于一人一地一事,而是把罗湖棚改作为一个标本进行精细解剖,再将其放置在城市发展史、人类文明史的宏阔背景之下进行打量。他掌握着“思想的武器”,拥有高远的视野,将罗湖棚改的进程细细地看。有了这样的“背景”和“底气”,所以作者看得自如、从容。
    同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样的“俯视”,而是在写作过程中悄悄调换视角,目光紧紧聚焦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就是那一句“40年特区建立之初的那股劲儿又回来了”,以及人的精神品格,也即“不讲条件,玩命干,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杨黎光对城市精神和人的精神一咏三叹,始终有着一种精神火花在燃烧,他饱含深情地礼赞,“仰视”精神的厚重与伟岸。
    在俯仰之间,杨黎光的写作思考无处不在,情感如影随形。他倡导并力行“思辨体写作”,旨在“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而且是对本源性问题的思考。他在追本溯源,力求纵深,要往下深看一眼,往远处多看一眼,问号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际,“考据癖”诱导他得探究出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罗湖的这个“罗”是怎么来的?他要寻找答案,“来源于上古越语,是壮侗语系对山的习惯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语言残留”。还有“奉献”这两个平常、普通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要追问。得出的结论是“奉”,即是“捧”,意思是“给”;“献”,原意为“献祭”。“奉献”的意思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另外,“二线插花地”是怎么回事,木头龙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客家人是怎么回事……杨黎光都认真对待,毫不含糊。作品中写道,罗湖区组织各方力量,研究了800万字的法规条文。“800万字”是个什么概念?杨黎光也要停顿下来,以身说法,与自己的创作数量进行类比,形象地解释“800万字”意味着什么样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宽度。他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思考的引发点,他要在词语丛林中寻找到意义与思想的栖居地。
    除了追寻这些概念式的“本”,杨黎光还不断拷问城市治理的“本”,那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情与人性,是爱与尊重。他还试图发掘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本”,那就是“原生热情”,具体来说就是“发自内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这是精神底色,是起点也是归宿。
    如果说对“本”的求索是对“骨头”的捍卫,那么对丰沛细节的打捞则是为了让作品更有“血肉”。杨黎光反复申明细节的重要性,“细节的缺失,意味着历史最具价值和最为动人的那一部分已经缺失了”。对历史与现实进程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干瘪、坚硬。杨黎光要发出一道光,照射到此间的柔软处,让它们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去激活读者深层次的感同身受。
    杨黎光始终在行走,有脚力;他善于观察,有眼力;他勤于思考,有脑力;他在进行文学呈现上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有笔力。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基本功夫,也是必备的素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