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教育漫话》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漫话》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心心相印的伴侣热恋,每热恋一场,就像获得一次新生。这个暑假,我跨越时空之河,爱上了一个18世纪的老男人。他终生未娶,却写下了流传三百年的“育儿宝典”,这本书理应陈列在各大书店育儿区的畅销书架,却由于大师的光芒逼人,高踞教育学理论的专业书柜,头顶“教育名著”的光环,令普通人不敢靠近。
    其实,我们将读到的是他写给一位朋友的信,探讨如何教育一个孩子、培养一名绅士。作为成年人,有多少人已经忘掉了小时候的自己,却很清楚并不那么喜欢现在的自己。至少生于80年代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并将这种状态归因于教育——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父母教给我的是两个字“听话”,学校需要我做的是一件事“学习”。我将之视为牢笼,表面上温顺如羊,暗地里挣扎无助,如被群狼围困的孤羊。
    是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他说的无非是如何教育一个儿童。
    他认为幸福是“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并罗列了帮助孩子保持身体健康和调教精神世界的方法,强调“习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无论多么微小的事情,都会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就构成了对孩子的教育,而教育,就是使人们千差万别的原因。
    看看自己,虽然早已离开了父母和学校在社会上独自生活,但是由心灵到身体,性格、态度、习惯,举手投足、为人处世等,大部分依然是教育和天性互相作用的结果。
    
    他说父母费心教育孩子,就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自认为教育孩子竭尽了心力,然而他口中的教育,还是和我所经历的大相径庭。
    在小时候我从未听到过或看到过他所说的教育,比如要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熟知儿童的年龄特点,摸清孩子的脾性,避免孩子养成坏的习惯和品行,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给孩子请合适的老师,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引导他,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德行比知识重要……
    这些三百年前的养儿育女的心得,令我百感交集。
    如果成年人的我,按照他说的方式去养育小时候的我,很有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也许我会变得更好:身心健康,有德、有识、有礼、有趣,懂得自制,热爱学习,努力工作,也会享受闲暇的时光。可惜小时候我回不去了,却不得不面对成年后的自己。
    然而,他又告诉我,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以身作则,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就得树立好榜样。我们没有机会去养育小时候的自己,却迎来了独立于自己的年幼的生命,在简单的命令、否定和责骂中成长后,既不认识自己,又不懂得孩子,就担起了教育者的责任。
    是否也在要求孩子“听话”?是否也在孩子不听话时破口大骂甚至责打?是否也在不断给孩子定规则下指令却不指导他如何去做?读后感·是否不能容忍孩子做事太慢就抢先包办?是否不管孩子做什么只有否定而没有肯定和奖赏?是否看重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他的成长?是否自认为爱孩子孩子却不快乐?
    当问题的答案都指向“是”时,我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沾染上了成年人的恶习。
    小时候的我们无法选择教育,轮到成年的自己来实施教育时,是在复制经验还是该重新学习?我愿选择后者。
    我希望能以新的方式去养育小时候的那个自己。那么,就让我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再教育,让内心的小孩,以及襁褓中和教室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这个暑假,我从书架随手抽下了约翰·洛克写的《教育漫话》,一读再读,字里行间,触目都是光芒。
    他带我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源头,重新认识了儿童,重新理解了教育,也让我在重新面对自己和孩子们时,多了一些勇气和理性的力量。作者:惠小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