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涵养好家风,诚信应为本

http://www.newdu.com 2019-02-2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涵养好家风,诚信应为本
    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再到那首唱遍街头巷尾的《常回家看看》,无一不诉说着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风故事也总是最能打动人心。良好的家风、家规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我们汇集了许多深刻动人的家风故事与大家分享,在第一期文章中为大家讲述了关于慈孝的家风故事(点击阅读原文)。今天,我们来看看与“诚信”有关的家风故事。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是说如若一个人具坚强、果决、质朴、谦谨的品格则近乎仁者了,圣人所称颂的质朴品性即是为人实在、做事诚信,这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诚信准则相契合。“诚”是主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信”则是内在品质的外化。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天地之道,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诸多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中对这一基本道德规范有所要求和强调。
     


    

晏殊:维公罔私,大节无玷

 
    北宋政治家晏殊曾被欧阳修在《神道碑铭》中赞颂治家严格、家风正派,即使官拜宰相也未曾为家族子弟求恩泽封赠。晏殊出身寒微,自幼家境清苦,十五岁时得时任宰相的张知白举荐,使他可以不参加科举便获得官职,但他仍然决定参加考试。巧合的是,他发现考试之题是自己之前练习过的,于是他向宋真宗禀告,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仍在,请另外命题。”真宗欣赏晏殊的质朴、诚实不欺瞒的品质,便钦点其同进士出身。
     
    晏殊入朝之时,天下太平,因此容许百官择胜景之处宴饮。而晏殊因家贫鲜少出门宴会玩乐,只闭门读书,一日真宗忽然拔擢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十分惊讶,真宗便称颂晏殊:“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只有晏殊鲜少出门游玩,与家中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便向真宗坦言:“臣下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贫无法参加。臣若有钱,也会去宴饮。”宋真宗听后反而越发信任晏殊了。
     
    晏殊诚实、正直、坦率的行事风格曾得罪宋仁宗,被罢参政知事一职,徙知陈州。在陈州期间,仁宗记起了这位外放的老师,便问大臣晏殊在外是否有什么要求要提,晏殊听闻并未借此机会向仁宗请求调回京城,只是去信问起居而已。至晏殊晚年病重回京之时,仁宗打算前往府邸探望,晏殊也并未借此机会为子孙求恩泽、谋前途,而是上奏言明不敢以疾病扰君,劝仁宗不必亲临府邸探望。
     
    晏殊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这两个皇帝都曾对他倍加信任、爱重。他曾任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尚书,拜枢密使,官至宰辅,爵临淄公,可谓权倾一时。晏殊门生众多,且多达官显宦,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等皆出自其门下,其官场“人脉”既广且密。然而,晏殊的八个儿子中没有一人仕途显达,最为出名的晏几道也只是在词坛声名显赫,官场中则始终沉陆于下位,但后人评价其“忠厚耿介,谨守父风”。也因此,晏殊辞世后朝廷商议他的谥法,给他下了“维公罔私”“大节无玷”的赞词。
    

温氏家训:抱诚守真,言出必行

 
    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温璜将其母陆氏的教导编成《温氏家训》。在这本家训中,温母向温璜讲述了其父亲一言九鼎的故事。温璜祖父过去十分贫困,曾经向两槐公的仆人朱某借二十金做生意以维持生活。第二年朱某病重,因其是两槐公的仆人,不敢让主人家知道私自放债二十金这件事,因此旁人都认为这债务可以侥幸不必偿还。温璜祖父这时正客居在他处,听闻朱某病重的音信,马上带着二十金和利息,没有回家反而是日夜兼程直接赶到了朱某的住处。这时候朱某已经病的无法说话了,祖父拿出银两,告诉朱某:“这是之前我向你借的二十金和利息,都已经备办奉上,请收下。”朱某急座而起,称颂道:“世上竟有如你这样忠厚守信的人!我能够安心而去了,你如此守信,世世代代必有贤子贤孙。”话刚说完朱某就去世了,祖父哭别后回到家里才告知家人还债之事。一些亲友便认为他太愚蠢,本可以不必还这笔债务。祖父便反驳道:“我生性愚钝,之所以不先回家,就是怕受到你们蛊惑而迷了心窍,做出背信弃义之事。”温母以温璜祖父向朱某借债一事勉励儿子学习祖父诚信守诺的美德。
    
    


    

康熙帝:以诚敬接物待人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曾撰《庭训格言》。此书中其子雍正皇帝追述了康熙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等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开篇康熙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他以自身为例告诫子孙凡事都应当出于诚心诚意,而不要妄图虚名,不论是祭祀之事还是治理政事、对待大臣,行事都要出于真诚不要有丝毫虚假掩饰。
     
    康熙贵为皇帝依然以诚待人接物,时刻约束自身、训诫子弟不要追求虚名,真真正正体现了“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由此看来,诚信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作为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重要品格,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经有许多思想家论述过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价值,孔子就曾多次谈到诚信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他认为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资格,是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的。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
    


    相传秦国商鞅变法之时,为取信于民以顺利施行新政,特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百姓:“如果有人能将这块木头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民众起初并不相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商鞅依言赏赐五十金,变法之举也顺利施行。商鞅“徙木立信”正是因其言出必行而取信于民。
     
    而反观现世,失信现象却日益严重,在2016 年的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中,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也不乏“官员失信”案件。须知“民无信不立”,个人失信败坏了社会诚信之风,官员失信损害的是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做到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言出必行、取信于民,坚决纠正自身失信之处、培育政务诚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推荐阅读


    

《涵养好家风》
    张彦 沈丹 等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以上内容摘编自《涵养好家风》,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