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期鹏《淡淡的背影》:温暖人心的背影

http://www.newdu.com 2019-02-14 中国作家网 张岚 参加讨论

    32开本、184页的散文集,用眼看去,似乎有些单薄,然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却感觉出了一份厚重。这种厚重,随着阅读的节奏而在不断加重。那是一种敲击心扉、牵动灵魂的厚重。文集里的文章,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有人物,有事件,更多是历史的碎片。这些碎片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陈旧而模糊,作者把它们从那些发黄的纸页中搜寻出来,力求使自己,更使读者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借着这些温暖的背影看过去,作家的视野从未远离过历史:孔子、庄子、房玄龄、武则天、苏轼、蒲松龄……这些沉寂在历史尘埃里的名人大家,一次次地跃然纸上,真实而淡然,生动而别具清新。然而,正是这些绝尘而去的淡淡的背影,让我们在一次次地回望中,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力量,久久难以忘怀,温暖人心。
    历史不寂寞,充斥在人们视野里的影视作品,都是些“戏说”、“穿越”,而散文、随笔又都是以时尚、随意的生活或感受居多,所以,史记类的札记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又是寂寞的。因此,当我读到这本史记札记的佳作时,心里由衷地多了份喜悦。尤其通篇的文字清新、练达、流畅和风格的浑然一体、文气的首尾贯通,简洁干净、平易近人,显示了作家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许多篇章后面还加上了附记,对原文进行了说明或注解,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文风和治学态度。他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也有新的开拓,有诗意的描写,也有理性的思考;有想像的翅膀,更有与今天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因而,足见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养和文化底蕴,以及对社会生活深刻地感悟与挖掘,这些东西像流经岁月的河床一样,在书中宁静地沉寂了下来。
    于丹说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是的,世界上简单的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来都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真实而生动的唤醒。所以,当我在阅读这本文集的时候,总会一次次停下来,不断地自问:望着这些厚重的、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能读出些什么呢?感受到了什么?
    历史是灰色的,而世界是多彩的。灰色的历史情结和多彩的世界,是作家张期鹏涌动不息的灵魂。
    孔子以及孔子文化已深深滋养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这早已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些全新的感受:我们读出的是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可爱率真;读出的是孔子在家乡“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而在朝堂“便便言,唯谨尔”的真实和“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客”的“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常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只不过比较刻板、过于讲究而已”的因平凡而生发出的一种特殊的魅力;读出了“风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同流俗、不容于世”“坚定地为民代言”、“成为一个植根平民而超越千古的人间至圣”的高贵品格;并解读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夹谷之会”与秦朝末年楚汉之间的“鸿门宴”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苏格拉底,我们读出了“简单、自由,便是生活快乐的源泉”;在《那个“金箍儿”》中,从有“金箍儿”的孙悟空,到无“金箍儿”的,最后作者道“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又何尝没有一道“金箍儿”,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孙悟空”呢? 读出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读出了对整个人类生存分环境的忧患。
    真正的文学从来都不会寂寞,真正的文学也从来都不是谁比谁更复杂,谁比谁更加华丽,而是谁比谁更加深刻,谁比谁更能直接地揭示生活的实质以及人性。最好的文学都是一个自足的、圆满的,能给人以启迪的。正如古旧的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深藏不露、静默独立地站在岁月深处的那座老屋,在四季风光里,淡然地散发着岁月泥土陈旧的醇香,就如岁月深处的线装书,有着迷人的幽香;还如老屋里说不出年代的八仙桌上,放置着的青瓷白花茶壶散发出的迷离的光泽,令沉醉遐思,有着难以抵御的招引与诱惑。积累加上思考,这是写作的两个翅膀。这就要求作家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出身的张先生,始终抱着一颗虔诚、严肃、认真、谨慎之心来对待历史,对待文学。用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用既生动化又个性化的语言,使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具有了生动的力量,他的作品,贴近灵魂,贴近大人的感受。既保持了对历史的尊重的肃穆,也没有被历史的重量所累,仅仅是抄一些冷僻史料,发几句隔靴骚痒的寡淡议论,而是一个个血肉和思想的呈现。在读他的作品中,很多的时候读到的是诗意和乡情,感悟和升华。
    首先是不矫情。我们读过很多的文字,之所以让人不忍卒读,多半是因为那些夹杂其中的凌虚蹈空、不着边际的矫情,陈词滥调里少的是清新,多的是酸腐;而张先生的文字,更多地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没有自作聪明的老朽气,更少见酸腐和矫情。其次是力量。他的文字多有忧患之风。尤其是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对时蔽的抨击,犹如暗夜里的星光,给人以温慰。还有就是淡然。在他的散文中,看不出华丽和热闹,而是低低地落到实处,把心扎到泥里,接通历史的深处,然后,独立的思考,沉淀,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层次和精神高度。这种自心底里抒发出来的东西,才是一个作家最高的涵养。正是这种思想和高度,却是一种远比疾风骤雨更加绵延久长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力量,这样的文字 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在通读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拍热栏杆的冲动。
    于丹还说过: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张先生《淡淡的背景》,圣人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中,也使我更加相信,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将世界延伸到更加遥远的时光,甚至永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