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旧学商量加邃密(2)

http://www.newdu.com 2019-01-31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岁次戊戌初冬,接获刘梦溪先生近著《七十述学》,如久违师长而得亲接颜色音容,喜慰非常,遂一气读之。当此传统学术与文化日趋于闹热之时代大环境下,此书宛如空谷足音,其深沉而笃实丰厚之人文内涵,足令有志于吾国传统学问者展卷而大受益。七十者,系梦溪先生自谓其行年,乃约数非实数,实则先生年近八秩,已渐至杖朝之年;述学者,即先生个人之学行小传或曰学术自传。以此观之,则此书未可以寻常之忆旧谈往录视之,因寓“学”于“述”之中,自有包孕涵养、沉潜蕴蓄之意味在其中焉。
    
     盖刘梦溪先生作为著名人文及思想史学者,其早岁曾涉足现当代文学及《红楼梦》之研究,由当代复归于古典、传统,旧学融会新知、邃密兼能深沉,构成其学问之基本框架结构。先生为学之广博深远、特立卓识,早已腾誉于学界。尤显难能可贵者,为先生所秉持并葆有之学术自觉精神,时时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作自我之勖勉并能切实践行之。其人气象之醇粹正大、研学之勤勉谨严、行文之古雅超逸、风致之温厚清润,在当代文史及艺文领域,洵可谓岿然屹立之高峰重镇。
    
     藉由《七十述学》,读者可明瞭梦溪先生个体生命之学术历程从何处来,意欲往何处去。由文学之量变累积,渐至学术之自然自觉,而其深研并感兴味之学术,可归结为“六学”——文学、红学、史学、国学、经学、宋学。文学、红学为先生早岁之“旧营生”,固不必具论;史学,着眼于王陈钱三家之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范畴,对于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三大家之深研,于钩玄索隐之中抉发要义,其研究成果多所发明创见,甚或引发学界一时之风潮,厥功不可谓不伟;国学,则深所服膺大儒马一浮之“六艺”论,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足以概括其内涵,近年来更三复斯言、宣讲不辍;经学,则从容诠解前述六经之意涵,探讨其在今日之切实发用;宋学,乃由马一浮而寻源溯流、直接宋儒,于濂、洛、关、闽四家之义理学术发覆钩沉,以“古典绾合今情”,给今人以解决分歧与问题之大智慧。此“六学”是为梦溪先生治学之大要,而由文学入史学,进而转入国学及经学,则为其学术研究之重要转捩点。
    
     细加展阅,《七十述学》划分作十七章节,按时序之先后、研学之进境为序,叙议相参,文风一贯地古雅整饬、平和温婉。《发蒙》《进学》两章,略论出生家世与小学、初中及高中求学经历,读来既感亲情之可贵,亦备觉少小生活之艰辛备尝。母亲之泪,父亲之爱,三哥二嫂之护佑小弟,读毕掩卷,竟欲悄然堕泪。而神仙二爷之怪行状,更跃然于人眼前也。《大学》《学变》《感遇》三章,忆念铁狮子胡同一号之人大校园,爱书入骨髓之根基深植,对于传统文史之学痛下苦功,人大诸位名师之高标风采等等,皆有生动之阐述,隐现出作者青春飞扬而华美多彩之大学生涯。唯学变之来临,平静之象牙塔生活不复继续,因莫须有之派系斗争而遭下放至山西太原劳动,再转赴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参加运动”……幸而历劫之后,得以全身来归,斯可谓不幸中之大幸。大时代之风云涌起,在主人公身上烙印下深刻而鲜明之时代印痕,亦使其隐然感受到人生运会往复循环之神秘。可喜且可慰者,“学变”之后幸遇伯乐赏识,得入山西省委及文化部《红楼梦》版本校订组工作,其文史写作与红楼梦研究专长得一用武挥发之地。
    
     《反正》《倒悬》两章,辛酸曲折所在多有。对于当代文学研究创作之“悔其少作”,可觇见谨严不苟之反思精神;而个人遭际之困厄与境遇之“倒悬”,更激励作者“以逆境为园林,以书册为法侣”,沉潜心志于读书研学之间,是则苦难既磨折人,亦造就人之意涵也。《归趣》《入史》《学缘》三章,见证了其学术新生命之兴起与创获,乃由前此之当代文学及“文艺理论”研究,豁然转型为对于传统学术文化之精研。创办《中国文化》《世界汉学》而广受学界赞誉,由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三大家,直探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渊薮,并以《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一书统摄归纳之,百川归海、千峰尽览,诚非大手笔莫办。
    
     读来尤令人感到兴味者,乃《学缘》一章所叙及与前辈众学人之往还交谊。缪钺诗笺之清逸隽雅,张舜徽于张元济学行之一再推重力荐,程千帆之奖掖勖勉,季羡林之温厚知己,赵朴初之禅境妙理,钱锺书之高蹈脱俗,汤一介之儒者气象,柳存仁之治学谨严等等,论事记人、怀想故友,尤具生花之妙笔、卓异之见识,可见诗朋文友酬唱问答之乐,笔端深情郁结,饱含忠恕仁厚之人文关怀。甚或因想见其人之切之笃,师友中之往还亲近者,亦不时入其梦境中,则先生所用情可谓深而厚矣。且也,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梦溪先生亦实能践履之。书中论文议事、品评人物,多秉持此一原则。先生自谓为文多忠恕之语,“临文以敬”,确乎能于日常中践行之。我辈晚生后学,当以此为借镜标榜,笔底存“忠厚仁恕”,以期合于儒家之旨。
    
     《访学》《病课》《讲学》三章,可见作者“切问近思”“明辨笃行”之历程,与史华慈、傅高义、杜维明、狄百瑞、金耀基等西方汉学大儒或传统学人之对话访谈,又可见先生学术视野兼通中西,并不拘泥自陷于我国传统学术之藩篱中。此种“包容会通”“海纳百川”之态度,当为今世学人所尊奉。应邀前往海内外各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演讲,使梦溪先生之学术思想得以实际挥发,念兹在兹而不遗余力。《宗经》《国学》两章则自成一体系,前者由深嗜马一浮先生,而溯源及于宋儒与《六经》,“玩经读易”之后“论析和同”,更对宋儒张横渠之“哲学四句教”予以发覆索隐,深究其学理义涵。对于国学之辨义,为先生近年来再四阐论之命题,主张以马一浮“六艺之学”为旨归确认,即应以中国文化之最高形态——“六经”为国学之内涵,以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进阶,辅之以公民之国学教育,可谓不刊之至论。
    
     全书最终以《立敬》《缘起》两章为收束,前者畅论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同等传统价值理念之内涵,古典今情、融贯一体。主“敬”主“诚”,言念无已、反复不倦,已然是菩萨心肠、慈悲手段矣。读其文展其卷者,其心焉得不诚敬耶?最末一章则自述撰作之因缘、自道为学之宗主,开诚布公、掬诚以道,将七十余年之学术生涯囊括而简论,豹尾之斑斓多彩,于是乎在也。
    
     纵览全书,梦溪先生所关注之命题或方向,亦即以古典之视野所观照探索者,在于人类共同之命运与世界发展之大势。解“将无同”,析“和而不同”,论“仇必和而解”,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由“同人”一词之意涵,倡扬吁请当今地球之上主政治国者,“欲处‘同人’之世,须有‘大通之志’”。所谓“大通之志”,亦即遇有纷争纠葛,与其兵戎相见,莫若以同理心、同情心而与人求同、求通,最终达成和解而避免争斗。此一理念,实非乡愿之一厢情愿,而确乎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同”观念与义理之生动诠释。先生更援引宋代理学大儒张载之哲学四句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其中蕴藏中华文化之大智慧。以此论证勘验今朝之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乃至未久前之中美贸易战、中印边境事件等例,可见梦溪先生立论之确凿不可移易。
    
     梦溪先生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正风云板荡、波诡云谲之时,未久即江山易主、政权鼎革,社会氛围及文化传统亦正处于新旧交替与转换之间,则先生童幼时所经历者,乃传统文化与新兴时代兼具。且其时距国学大师辈出之一二十年代亦不甚远,前辈流风遗绪可约略探知,是为中国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之历史时期。生于此际,兼之好读书史、敏于体悟,难免不会对传统文化生发内心向往之情。此或可视为先生学术志业之肇始基因。
    
     而先生研学之勤谨不苟,更为我辈之楷模。多年来著述勤勉不倦,书室“无梦斋”中缥缃满邺架,坐拥书城而与典籍为伍。尤其可叹可羡者,乃其写作撰述之书桌电脑旁积满书卷图籍,而每册书卷中所插入之标签卡片,竟累累然层层叠叠,自上迄下联贯一气,正与书卷相终始,足见先生精邃细密、积古功深之学术考据功力。近年以来,先生之著述渐呈井喷之势,气韵磅礴而品质丰厚,相继出版有《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现代学人的信仰》《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以及皇皇三巨册之《学术与传统》,而其研析江西义宁之学之最新论著《陈寅恪论稿》,着重对于陈氏学说体系之外部学术触点予以著论阐发,新近亦已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面世。
    
     我与梦溪先生交往之历程,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充满和煦之温情。自二○○三年岁杪于江苏南通初识先生,迄今恰已十有五年,此十五年中,先生但有著述出版,皆屡屡惠赐予我并视为文章知己,实令我既感且惭,未能窥探先生学问术业之万一。先生尝书赠“文章知己他乡得,学问因缘自琢磨”“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切问而近思”诸题词以赠,亦尝于其旧作《文学的思索》一书扉页,题赠“文学是青年的梦想、作家的食具、学者的歧途”,实为充盈着思想光芒之智者之语。今草成此小文,谨略述拜读《七十述学》之些许感想,不敢谓为评论,先生待我温厚,其能然乎?另更有深切祷祝者,先生年近八秩,是为耄耋将至,而神明不少衰、精力正强健,顺颂身心俱康健,思愈精而笔愈妙,不断著述研究,以启我茅塞、新我眼目,则亦学界之福之幸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