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国重工》开始连载后的第三天,有读者在龙的天空论坛上发表评论,认为第三章中险些引进日本抽水马桶的情节过于荒诞,作者不应为了拔高主角形象过度丑化历史。很快,作者齐橙就出现在了讨论帖中,将《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一书中“‘甚至连厕所’都全部买进”的原文截图附在回帖里,以证明这一桥段并非自己的虚构。这类关于小说情节是否符合史实的争论在网络小说界并不多见,读者与作者对历史书写真实性的强调,恰是进入《大国重工》这部小说的切口所在。 《大国重工》被视为“穿越工业文”的代表作之一。“穿越”是网络小说常见的,小说讲述的是国家重大办的青年才俊冯啸辰意外穿越到40年前,附身到了20世纪80年代冶金厅的一个临时工的身上的故事。“工业文”则与主人公的行动相关,即通过现代工业促成自我实现。主人公冯啸辰凭借着对未来的了解和自己超前的技术知识,迅速获得上升的途径,通过发展冶金装备、矿山装备、电力装备、海工装备等重工项目完成工业兴国的理想。 作为一部工业小说,《大国重工》中有大量对工业体系、工业制造工艺的细节描写。以对焊接工艺改良的讨论为例,冯啸辰指出,“低频脉冲氩弧焊的效果会明显优于二氧化碳保护焊,对于8毫米板,采用V型坡口,对于16毫米板,用U型坡口,通过改变脉冲电流、维弧电流、电压、频率、氩气流量等,完全可以焊出理想的双面成形效果。”这种技术术语、精确数字的使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科普性质的段落也时常出现。但同时,《大国重工》与一般工业文相比还加入了大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这自然与作者齐橙本人经济学学者的身份相关,也是小说在处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内容时必然涉及的内容。齐橙曾称自己的小说“不是纯粹工业文,而是工业经济文”。主人公冯啸辰与他的老师沈荣儒曾直接通过对话,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了一番论述,“计划经济要求各个经济主体是利益一致的,不存在讨价还价的过程。而我们国家,当然,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各个地方或者各个企业都是有自己的利益要求的,他们在执行国家计划的过程中,要和国家讨价还价。这样一来,这种经济模式就不能算是计划经济了,而是具有了市场经济的特点。” 工业知识与经济学知识是《大国重工》的两大核心元素,也吸引了不少对此类知识性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在起点中文网《大国重工》的评论区里,读者与作者常常会就具体工业技术或是经济理论展开交流讨论。知识本身便具美感,对知识的求真是该小说文本的重要快感来源,这也就意味着工业文与仙侠、玄幻之类的网络小说相比,更注重现实语境下的经验真实。 在《大国重工》之前,齐橙已经完成了《工业霸主》和《材料帝国》两本穿越工业文。他曾在《工业霸主》的开篇中提及自己的创作缘起,“我是在工厂里长大的,当年那个厂子,也曾是一家风光无限的国营中型机械企业,可惜现在已经破产多年,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辉煌了。许多年来,我就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工厂的小说,幻想着如果能够重新再来一次,也许这家企业不会沦落到破产的地步,而是有可能抓住每一个机遇,最终成长为一个工业巨无霸。”在这样的动因下,《工业霸主》和《材料帝国》的主人公都穿越到了机械工厂,振兴工厂成为了故事的开端与线索,纵然小说的最后依旧到达了国家强大的层面,作者更多流露出的是对私企对国家发展作用的肯定。《大国重工》则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这条“工厂起家”的路径。主人公冯啸辰穿越前就是国家重大办的处长,穿越后则是在得到了中央高层青睐后迅速进入体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则是以中国80年代以来的工业发展史作为线索,冯啸辰通过他的先知视角与超前的专业知识,不断规避或是弥补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失误。 如果说前两部工业文更多是以齐橙的个人经验作为改写蓝本,那么《大国重工》则更需要以集体经验作为“重新来一次”的对话对象。《大国重工》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展开重工兴国的主题的书写,小说中不断重复的“补救”情节必然带来读者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合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连载之初由 “马桶引进”所引发的争论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读者不认为、也不接受作为国家代表的项目组会出现引进马桶这样的失误,故而对作者的“捏造”与“虚构”加以攻击。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更倾向于将真实历史情节作为小说素材进行加工,比如说,冯啸辰与孟凡泽关于25立米挖掘机项目的讨论、P15大飞机项目副总设计师张鲁彬对P15飞机制造过程的回忆都能够找到具体的对应史料。 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强调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讨论。从网络文学的快感模式来看,主角相较他者的优越感,是读者带入角色后获取快感的一大重要源头。这种优越应当是比优更优,而非是比弱更优。具体到《大国重工》而言,读者拒绝为了突显主角而对配角进行不合理的丑化,故而在出现“马桶引进”这样的过于离奇的情节时,读者会认为设定太过“烂俗”,甚至“弱智”,指出即使是要“打脸”也应当换成更合理的设定。同时,快感还来自与角色对于逆境的克服,太过顺畅的爽文往往会很快让读者觉得无聊。情节的真实与合理也才能凸显逆境之逆与主角之强。《大国重工》一文在出现冯啸辰德国意外认亲情节时曾遭到不少人的批评,读者大多以“不真实”“不合理”为由加以攻击。冯啸辰一行人到达德国,按历史实际情况本应进入困顿状态,但这一阶段的困难却通过冯啸辰的认亲被轻易解决,这样的顺境让不少读者产生了不满。 另一层面,作者极力向历史靠拢,实际上是工业文对民族失落情绪的补足与安抚。无论是穿越至古代的工业文,抑或是穿越到距离当下更近一些的80年代的工业文,这些小说中,工业所代表的都是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文明。将穿越工业文置于全球化背景与现代性视角之下,中国的强国目标无疑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参考坐标展开。但凡是穿越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工业文,无一例外希望通过技术促使中国开启与西方相类似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前走上工业化道路,从而避免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而以新中国成立后为背景的工业文则大多希望能够在技术上超越西方,扭转中外技术上的强弱地位。小说作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文本能够更广泛地引起读者的共鸣、补足读者的失落,那么选取真实的、具有普遍性的民族共同记忆作为素材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大国重工》将视点着力于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问题与挫折,越是真实的记忆,越是能在弥补过程中为读者带来快感。 《大国重工》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集体记忆方面,都极力向真实的维度靠近。但令人意外的是,依旧有不少读者对这篇工业文有所不满。一方面,有读者认为,主人公冯啸辰“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有失重生者风范”。小说发展到400多章,冯啸辰依旧只是体制内一个小小的处长。主角本人也曾感慨,自己仅仅是依靠两位高层的青睐才能够实现部分想法。另一方面,小说中对于各类工厂规模的描述也引来不少诟病,被认为级别不够,不够宏伟气派。但更多的读者指出,称主人公在体制内行动是从政策上根本解决问题,虽稍有桎梏,但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如何评断这些议论,暂无定论,这些观点足以体现《大国重工》在工业文领域中的非典型性。 迷恋铆钉、钢板、活塞、框架构成的大型‘机械怪物’”的齐橙无疑是一个“工业党”,他同时也是一个军迷。2003年至2006年,齐橙以“南石”的ID长期活跃在飞扬军事论坛的思考争鸣板块,他于2005年发布的《对祖国负责》一文至今仍然置顶在该版面。齐橙在文中表示,“我坚定地认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的根本利益,打击今天的党,就是打击整个中国的基石。” 齐橙对于国家、政党所代表的力量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这也是《大国重工》中冯啸辰的态度,他反贪腐、反官僚,但始终相信制度的力量。在《大国重工》的故事里,新技术与新领导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