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母爱无言 大爱无边

http://www.newdu.com 2019-01-2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朱丽娜 参加讨论

    
    主题:遇见《娘》,读懂孝
    嘉宾: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娘》作者 彭学明(中)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掖平(右)
    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赵新乐(左)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精髓所在。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断追寻着孝的意义和实现孝的方法。那么,究竟何为孝?在现代社会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尽孝之道呢?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娘》一书作者彭学明和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来到了“红沙发”,彭学明向在场读者分享了他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创作的缘起过程,两位嘉宾还结合各自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们对于孝的理解,共同探讨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孝、实现孝。
    以爱娘的心写好《娘》
    孝,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但如何尽孝?彭学明的《娘》讲的就是关于他和娘之间“孝”的故事。彭学明说,其实最开始《娘》创作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怀念娘的恩典。
    “创作缘起的是在我娘去世11年中,我越来越感到,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一个人像娘那样无私地疼爱我和牵挂我了,娘走了,世界上属于我的那份最纯净美好的爱没了,而我却曾经是那样地无视甚至破坏这种爱。在悔恨中,我想要用我的文字把母爱永远留住。让读者知道我有一个多么平凡弱小却伟大高贵的娘,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吸取我的教训,珍惜亲情、孝顺父母,不再跟我一样,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错误。”彭学明感慨。
    《娘》自出版发行至今,已有4个版本,销量达200多万册,但《娘》最初只有18个章节,7万多字,后来彭学明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又给他讲了很多他没有听说过的娘的故事,彭学明几次扩充内容,将《娘》修订到了27万字。
    在创作《娘》的过程中,彭学明沿着娘的足迹,去寻找娘的老家,他说,这是作为儿子的忏悔和赎罪,因为娘在世的时候,几次要求彭学明带她回老家看看,但是都被彭学明敷衍过去,未能成行。直到娘去世后,彭学明才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娘的老家在哪里。
    “娘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我对娘的过去也从不关心,所以,当我决定去寻找娘的老家时,居然不知道老家在哪儿,只能沿着大致的方向去找,幸好最后找到了,这次寻程,既是帮娘还愿,也是帮我自己寻根、赎罪。”彭学明说。
    在李掖平看来,《娘》一书中彭学明带有过失的孝子形象,鲜活、立体,真实、感人,她认为这是《娘》受到读者好评的原因。
    “一方面,彭学明在书中真切地抒发了自己对孝义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他笔下展示了一个看上去貌不惊人的母亲,但当子女需要她呵护和挺身而出的时候,她小小的身躯爆发出来的激情与能量,十分真挚感人。”李掖平说。
    以适合的方式尽好孝
    在彭学明和娘的故事中,他的内心充满了心酸、愧疚,娘活着的时候,他没能早些参透孝的内涵,把孝与顺分割开了,做了许多“傻事”,李掖平对这点感慨颇深。
    在普通人眼里,彭学明是一个孝子,他在城安了家,就将娘从乡下接来,让她住上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的大房子,并且吃穿不愁。在娘走后,他深刻地反思自己,给娘吃好了,穿好了,这就是孝吗?其实不然,例如,母亲要等着他深夜回来才能安眠,他却指责母亲用不着这样。李掖平也反思,人们在尽孝的时候,往往遵循的都是自以为是的孝,比如让父母吃得好,住得宽敞,却忽略了根本的问题——老人在心灵上需要怎样的交流和慰藉。只有更好地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明白老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孝’和‘顺’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孝道,《娘》正是彭学明对自己曾经自以为是的孝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十分具有警醒和启发意义,更重要的是他向读者提供了一面心灵的镜子,让人们关照自己是否也是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尽孝,而不是按照父母需要的方式。”李掖平说。
    彭学明认为,“对于父母,应该是孝为根本,顺为方式,顺从父母的心愿,服从父母的意愿,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想问题,如果父母的心愿和意愿违背原则或者一时难以做到,我们则要开导父母,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顺。但孝顺最关键的一点,是得从心里敬畏父母,尊重父母。”
    对此,李掖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行孝要尽早,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一定要顺而孝,孝而顺。”
    娘的家乡越来越美
    改革开放40年,娘的家乡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彭学明介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伟大方略。5年来,彭学明先后8次深入十八洞村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写出了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
    通过有力的精准扶贫,曾经跟娘一样贫穷的湘西父老乡亲,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十八洞村是娘出生的县——湖南花垣县的一个村庄,所以,当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十八洞村视察时,就感觉像是到我家视察一样,特别骄傲自豪,这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彭学明坦言,之所以对精准扶贫有着特殊的情结,是因为他家曾经沐浴过党的扶贫政策的巨大恩典。
    “娘一个人带着我们几个孩子生活时,政府年年给我们家救济款和救济粮;我们家的木房子也是政府补贴了一万元修起来的。”彭学明谈道,在回湘西采访的过程里,他切身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给贫困落后的地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风貌上的。
    《娘》一书出来后,时任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全州三级扩干会议上说了一句很质朴的话:我们扶贫,就是要让像彭学明的娘一样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口袋里的钱包鼓起来,要让像彭学明的娘一样愁眉苦脸的父老乡亲们幸福地笑起来。“我想,娘要是活到今天,会笑得更幸福、更灿烂。”彭学明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