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汪淑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②陈均:《小说通义·总论》,《文哲学报》1923年第三期。 ③班固撰,唐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39页。 ④茅盾:《小说研究ABC》“凡例”,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 ⑤陈均:《小说通义·总论》,《文哲学报》1923年第三期。 ⑥孙毓修:《英国十七世纪间之小说家》,孙毓修编:《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15页。 ⑦《辞海》第10分册“文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年,第11页。 ⑧陈均:《小说通义·总论》,《文哲学报》1923年第三期。 ⑨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1905年第一号。 ⑩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1905年第三号。 (1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附《太仙漫稿例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9页。 (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71页。 (14)吴任臣:《山海经图跋》,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15)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82页。 (16)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2号。 (17)傅咸:《画像赋》,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753页。 (18)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6页。 (19)(2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影印经韵楼原刻本,第277、459页。 (21)虞世南撰,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367页。 (22)(23)刘熙著,毕沅疏证:《释名疏证(附续释名、释名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1、187页。 (24)吴承恩:《状元图考》,《故宫珍本丛刊》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5)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页。 (2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00页。 (27)参罗宗真、秦浩主编:《中华文物鉴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26、633页。 (28)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9)近年来,高建平、赵宪章、赵炎秋等学者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阐述甚详。大致说来,上述学者的研究以宏大叙事居多,实证研究较少。在涉及到具体的图像文本时也大多从诗与画的关系(如题画诗与画像赞)入手,较少论及小说图像与戏曲图像等叙事文学中的图像。详见高建平《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赵宪章《语图互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赵炎秋《实指与虚指——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再探》(《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等论文。 (30)佚名:《阅画报后》,《申报》1884年6月19日。《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1)姜夔:《白石道人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8页。 (32)瞿佑著,乔光辉校注:《瞿佑全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57页。 (33)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86页。 (34)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5)毛杰:《试论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的批评功能》,《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 (36)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37)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跋》,《郑振铎全集》第14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74页。 (38)详见巫鸿著,柳杨等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39)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0)(41)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2、97页。 (42)章太炎:《章氏丛书·检论》卷二“尚书故言·附造字缘起说”,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 (43)陈澧:《东塾读书记(外一种)》,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78页。 (4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9页。 (45)朱德润:《存复斋集》,孙毓修等辑:《涵芬楼秘笈》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46)宋濂:《宋学士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1页。 (47)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755页。 (48)谭献:《复堂词话》“序”,《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987页。 (49)(50)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827、1825页。 (51)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8页。 (52)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3)参盖山林:《岩石上的历史图卷——中国岩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0页。 (55)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825页。 (56)刘承幹:《汉武梁祠画像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序”。 (5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0页。 (58)邵雍:《伊川击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59)方汝浩:《禅真逸史》“凡例”,《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0)章学诚著,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35页。 (61)欧文·潘诺夫斯基著,戚印平等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9页。 (62)周瘦鹃:《小说名画大观序》,胡寄尘主编:《小说名画大观》,上海:文明书局,1916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