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古代小说图像研究的三个层面(3)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晓军 参加讨论

    三、“书画同源”与“图说互著”
    如果将小说图像视作一种言说方式,那么在解读其承载的涵义之前,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在“小说图像”与“图像小说”中,如何理解“小说”与“图像”的关系?具体而言,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回应:(一)小说图像化何以可能?(二)小说与图像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小说属于时间艺术而图像属于空间艺术,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文字的线性排列讲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图像以线条与色彩为媒介,通过线条与色彩的综合搭配展示作者的创作意图。按照莱辛的说法,“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40),“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41),也就是说在小说图像中,时间变得空间化,画家干了诗人的活儿。这种不同媒介与形式之间的“僭越”,恰恰体现了小说图像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自古就有“铸鼎象物”、“图画天地”的传统,在书籍发展史上亦早有“纂图互注”的先例,小说的图像化表面看来是传统的阅读习惯使然,根本原因则是文字与图像作为言说符号所具有的一致性。
    章太炎先生认为,文字是先民依照物象画成的一种符号,符号的创作出于模拟仿照的本能;而符号最后变成文字,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使然:“夫人具四肢,官骸常动。持蕤画地,便已纵横成象;用为符号,百姓与能,自不待仓颉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减也。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是率尔著形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书契。”(42)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把听觉符号转换成视觉符号,本质上与图像并无二致,只有抽象与具象之别。陈澧《东塾读书记》云:“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43)陈澧论文字起源,由“物象”(“象”)到“意象”(“意”)再到“形象”(“文字”)的过程,与苏轼论文与画竹,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好地诠释了文字与图像作为符号的表意功能。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与图像更是存在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书画同源”是古人论述文字与绘画起源时常见的论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云: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繆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44)
    朱德润《存复斋集》“集清画序”亦云:
    自庖牺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因龙马负图以画八卦,象在其中矣。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如之为日,之为川,之为山,之为鸟,之为虫,之为冠,类皆象其物形而制字。盖字书者,吾儒六艺之一事,而画则字书之一变也。《周官》教六书,三曰象形,其义著矣。(45)
    张彦远认为,就形态而言,“书”乃“画之流”,是“图”的三种形式之一;就表达而言,“书”有“画之意”,“画”见其形而“书”传其意,因而“书”与“画”是“异名而同体”的关系。朱德润认为,“书”与“画”在形态上都有“象其物形”的特点,本质相同,两者是“体同而文异”的关系。从事物的本质来看,图画也好,文字也罢,确实都是符号。或有“具象”与“抽象”之别,但均不离于“象”;无论“物象”还是“意象”,均为主体经验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再现。作为经验再现的手段与工具,“书”可传情,“画”亦可达意,故宋濂《画源》云:“仓颉造书,史皇制画,书与画,非异道也,其初一致也。”(46)
    文字与图像作为符号的同一性,为小说的图像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两者之间符号功能的差异性,则是小说图像化的内在动力。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图画性已逐渐减弱,形象性已基本丧失,即便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47)的象形字,也已变得“面目全非”,成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线性符号。汉字抽象化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难度,为作者表情达意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对于读者来说,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汉字本身的抽象性与多义性,再加上读者自身不同的“前理解”,容易导致阅读体验的不确定性,即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48)。读者需要依靠一定的理性思辨与逻辑推理,方能理解作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表达意图。“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49),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来说,要理解辞章蕴含的义理并非易事,故古之学者须“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50)。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云:“此书曲尽情状,已为写生,而复益之以绘事,不几赘乎?虽然,于琴见文,于墙见尧,几人哉?是以云台、凌烟之画,《豳风》、《流民》之图,能使观者感奋悲思,神情如对,则象固不可以已也。”(51)的确,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水浒传》完全称得上“曲尽情状,已为写生”。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例,“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52)。然而问题在于,并非每个读者都有“于琴见文”、“于墙见尧”的领悟能力,所以才需要图像来“感奋悲思”,使“神情如对”。
    “读文”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读图”则不然,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图画纪事是先民纪事最早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现今发掘的岩画中,有相当部分记载先民的狩猎、游牧、耕作、祭祀、战争等经济生活或社会活动,如云南沧源岩画中的村落图就生动地描绘了舞蹈、舂米、赶牲畜、押解俘虏等故事,表现了一个部落取得战争胜利后满载而归的情景。(53)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像显然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张彦远云:“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54)郑樵云:“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55)两人强调的都是图像的通俗性特征。正因为图像叙事“老少咸宜”“妇孺皆知”,所以义理深奥的文字,便有了佐以图像的必要:“古人左图右书,二者不能偏废。然书必识字之人通读讲解而后明,图则愚夫愚妇一览而知。或绘之壁间,或张之坐隅,尤时时触目惊心。”(56)
    文字与图像在功能上各有长短,“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57),“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58),都强调记事以文字技高一筹,状物则图像更擅胜场。但如果将文字与图像结合起来,便能扬长补短,收相互发明之效:“史中炎凉好丑,辞绘之。辞所不到,图绘之”(59),“图不详而系之以说,说不显而实之以图,互著之义也”(60)。在理论上,“图”与“辞”(“说”)之间存在互补、互著的可能。但在实际上,则要视作品的类型、形态或材质而定,图文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对等。作为小说图像,“辞”(“说”)居第一义,“图”只是“辞”(“说”)的另一种表述。小说才是根本,图像只是派生物。无论是小说中的图像还是图像化的小说,在小说图像的发生过程中文字与图像存在事实上的先后关系,图像的意义建立在文字业已建构的经验世界之上,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相对的从属关系,对图像的解读与阐释不能脱离文字描述的特定语境,否则图像的意蕴内涵会游离甚至背离于小说之外。换言之,我们阅读小说图像,必须以熟悉小说的文字内容为前提。欧文·潘诺夫斯基说:“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或许不会辨认出‘最后的晚餐’的主题内涵,对他们来说,这一画面表现的只不过是一顿令人激动的晚餐聚会。若要理解此画的图像志意义,就必须熟悉福音书的内容。”(61)周瘦鹃说:“画家写仕女之图,每作浣纱、拜月、出塞、醉酒等四大美人,而不加以补景,设无小说预为说明,则所画者亦不过如雕刻石像,徒见其具体之美观而已,又安足耐人寻味哉!”(62)对于图像意义的解读背景与前提,中西学者有着一致的看法。的确,对于不了解水浒故事的人来说,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仅仅是精美的人物肖像画,不会有梁山好汉的精气神。我们认为,任何游离于小说内容之外的图像,都不能称为小说图像。就那些根据古代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来说,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达含蓄蕴藉的文字内容,既不拘泥,又不脱离,实非易事,这也是影视编创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