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读书之《理解人性》读后感1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理解人性》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理解人性》这本书细细“咀嚼”了一个多月,确实让我对人的日常关系及生活模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以前一些理所当然的思维通过这本书或有了基础原理的充实,或被推翻重建……确有裨益。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在西班牙参观完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PRADO博物馆后写下的一段微信:看了凡.德尔.维登的《下十字架》、勃鲁盖尔的《死神凯旋》、安托内罗.达.梅西亚的《基督受难》情节,题材,宗教背景,艺术家所处情绪阶段在画作上深入解构。而达利的犀利、毕加索的迷幻、先锋派、抽象派、野兽派、达达及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也都像在诉说着情绪的挣扎和人生的苦难。提香和戈雅的画风还算乐观……唯一能幸福创作艺术,又有豪门资助的艺术家只有高迪、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让人不仅迷惘,是不是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
    《理解人性》的导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备注了下来,而应用在朋友的这一迷思也恰好:最懂得人性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各种情感激荡的人。多少知名的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或磨难人生,才得以成就伟作,不朽的作品与激荡的灵魂是并存的。作为看客爱的就是有共鸣的看点,而这些看点也正正是作品中艺术家们的情绪迸发处吧。
    
    书中“性格的科学”的章节里还对“社会感”做了阐述:除了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之外,在性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角色就是社会感。但社会感也有真伪的本质区别。文中写了一则逸事:一位老太太在公车上滑了一跤爬不起来,来往路人匆匆走过,视若无睹。后来有一个男人将她扶起,这时躲在一旁的另一个男人窜了出来,对助人为乐的男人说:“谢天谢地,终于等到一个正直的人,我在这儿站了五分钟就是想看看是否有人会扶起这老人家。结果你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件事揭示了有些人是如何打着社会感的名义行事。他本人却袖手旁观却俨然成了评判功过是非的法官。
    现实社会上这样的事真不少见,现在微信圈中不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例么?哪儿天灾人祸了,祈祷祈福的微博微信被不断转发刷屏,读书笔记.真正实实在在乐善好施、出钱出力的又有几人?大都只是在手机上、电脑里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点个赞、发个合掌祈祷的图片,仅此而已。(或许,我狭义了,真正乐于助人的都是低调的。)
    社会化媒体的发达,看似在提高着现代人的社会感,对于热点事件聚焦率相当高。但是真是假,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看出个中真相。
    理解人,有助于从人的灵魂深处挖掘出赤裸裸的事实,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真的未可知。无论是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还是阿德勒的《理解人性》,感觉作者都带有批判的意味来阐述人性,而作者本人也都是有着丰富而激荡的人生经历。书,真是要博览才不至于偏颇。但延伸另一个困惑,若人带着主观的思维阅读,是否看不同角度的书也会持有相同的观点呢?作者:郑致美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