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战天下——《大秦帝国》读后感心得体会: 总是喜欢看乱世的史事,并对其心向往之。乱世,代表了烽火、英雄、帝王、美人。那里有数不清的故事,在战火硝烟中翩翩起舞…… 在中国史上,有三个时期是不容错过的乱世。一为战国,一为魏晋南北朝,一为五代十国。然而三者之中,我尤是喜欢战国时期。在那个年代,一个平民士子,可以一跃而成为天下辉煌,佩六国相印,纵横捭阖。也可以鼓琴求相,讽谏君王;在那个年代,敌可以为友,友可以为敌;在那个年代,有人才聚一堂,知交满天下的幸运。那个年代,风起云涌,变幻莫测。 五代十国时期,我以为是一群跳梁小丑在占山为王,而那个年代不见英雄,却是以纸醉金迷的艳曲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读五代十国史,令人胸臆堵塞,慨叹英雄无觅。 魏晋时期,虽是英雄辈出,但毕竟,那个年代,已然不复天真,充斥的,是怪异、荒诞,读了魏晋史,揭开故事的面纱,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原来美化了太多的人物,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我毕竟洒脱不起来。 所以我喜欢战国时期。由于年代的久远,真与假,已很难凭借一本史料来断定,我可以信我所喜欢的。 喜欢战国时期,喜欢那个年代特有的战争。那是一个奇诡战术初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是新旧战术互相交错,互相争锋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战争,是把天真锤炼成熟的战争。 喜欢战国时期,喜欢那个年代特产的君王。无论他们是昏聩,是暴虐,是睿智,他们,总是比往后的每一年代的君王更真、更可爱。他们没有身份高低之说,唯敬贤用能。 喜欢战国时期,喜欢那个年代的女人。女人,在战国史上,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她们或倾国倾城,或柔情似水,或坚毅若铁,或不让须眉。她们,也是一道风景。 喜欢那个年代的论战。很简单,很直接的方法,倘若你有道理,那便去说服他人。在稷下学宫,每每都有论战,于是,那里涌现出了许多名士,很难说那些名士的成长与这些论战是无关的。 喜欢那个年代的文化。在乱世流亡的文化,碰上乱世流亡的士子,激出夺目的火花。楚辞、诸子百家学说,百花齐放。 尤其喜欢那个年代的名士。五代十国缺乏名士,仅是一群填写淫词艳曲的文士,迷醉花间;三国时期名士纷涌,但他们终是或少了纯真,多了虚伪造作,而两晋时期的名士,却是过于追求名士风范,以致予人雕刻之感。他们像是由同一个模板所造,差别的,仅仅是原材料与工艺制造的瑕疵;而战国时期的名士,他们活得很真实,他们角逐官场不讳言或为苍生理想,或为名为利,而隐逸山林则是真正怡然自得。名士,是战国时期的灵魂,他们,是战争战术的揣摩者,是帝王实践野心的实践者;是辩才无敌的学说捍卫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撑起了战国的天地。 一.名士是怎样炼成的 战国时期,名士繁若星子。如许多的名士,是怎生长成?却又是以何标准去判断呢? 名师出高徒是亘古不变的定理。 自即凡而圣的孔子之后,涌现出很多著书授学的大家。而战国时期的名士,大多为了学习而遍访名师。战国时期的名士,大多承袭于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譬如那个秦国崛起的第一缔造者商鞅,有传其师承变法第一人李悝,亦有传为精通百家的大师鬼谷子高足;而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则已考为鬼谷子得意门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李斯曾修习于大儒荀子……老师的能耐,是他们得以汲取知识的源泉,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们渐渐完善了理论学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卷书已然读破,下一个环节便是行万里路了。那便是游学。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足够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个媒介来使其与战国的风云形势相融合。很少有士子在成名之前未经过这个环节。他们遍历各国,考察各国的政局、地形、民俗风情等,那是真正地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在游学的过程中,士子们一点一滴将所学与实际贴切地结合了起来。游学时期该是最辛苦的环节,读书笔记.士子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尤其对于一个家境较差的士子,因此,游学也是一个士子磨砺自己意志的方式。史说,秦孝公为图强富国,召山东六国士子来秦,他选材的方式便是让士子们考察秦国,这是缩略版的游学,并且由于山东六国在那时视秦为蛮夷,虽游学而无几人踏足秦国土地。商鞅做到了。他深入秦国,从贫瘠的商於之地到陇西边界,于是,他也成功了,换来史上最睿智的君主的大力支持,也使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西方小国逐渐强盛,堪与六国之首魏国争锋。而那个由于不满商鞅变法而以身试法的秦王子即后来的惠文公,因此被流放,他也以一个游学士子的身份走遍秦国每山每川,在游学的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秦国,了解了新法,终于玉汝于成,将秦国带向战国之霸的位置。 我甚喜欢游学这种修习的方式,心中总有牵念,想在得空的一天,学学古人,用双足来踏遍祖国的山川,过过每个地方独有的节日,学学他们的方言俗语,那,才是真正走过而非路过了那个地方。 一名学富五车,胸中藏有丘壑的士子,如何才能够大放光芒于天下,屹立乱世之中呢? 一为造势。 可以借以造势的,有师承、有人品、有家学等。据闻张仪苏秦出师时,士子间知其名者已为数不少,皆因他们是鬼谷子得意门生,如此,他们在未展才学之时已由师名庇荫获得战国中的一些名声。苏秦又在将才学兜售六国之前,先去游说已如风中残烛的周室,遂而名声鹊起,成名不成功。而兵家孙膑则藉由鬼谷子高足及孙武之后两重身份而在未展才学前便已闻名于世。 二为论战。 通过唇枪舌战,士子们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使自己的才学得以展现。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士子聚集之地,凭借论战,一颗颗璀璨之星升起,荀子便是在稷下学宫的论战中脱颖而出。而诸子百家在论战中各展所长。流传至今的辩论题目“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就曾在稷下学宫中由孟子与荀子开坛论战;而风尘游侠式的人物墨子,也曾在墨家总院设坛同秦孝公辩论关于秦国实行新法的利弊问题。论战,使真理得到了验证,也使士子有一展所长的天地。于是,稷下学宫成为了当时文化的中心,名士云集,如邹衍、慎到、淳于髡等,都是稷下学宫的座上宾。而在各国都城的茶肆酒寮,也有或大或小的论战开展,譬如商鞅在入秦之前曾一展所学于魏国大梁。 三为游说。 学而优则仕,于是士子们去游说各国君主,兜售才能,既是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也是名扬天下的方法。士子游说国君,向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供国君参考,倘若符合国君心态,符合当时潮流,他的游说则为成功。孟子周游列国,屡败屡战地兜售自己“王道”的思想;张仪入秦向惠文王提出连横策略终至成功;而惠施,凭借名家巧辨思想得到那位以怪异著称的梁惠王的赏识…… 一位名士,同时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战国形势瞬息万变,倘若无法跟上改变的步伐,他终将游离于时局之外。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未必所有名士均从此规律。士子们的修习方式不尽相同,譬如墨子从学于儒家,在奔波中充实了六艺,但他不曾游说君王,仅以自己的方式,寻求乱世中的真谛;荀子求学于稷下学宫,在各家学说的浇灌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家思想。 战国名士,他们的成名,是藉由自己的真才实学打拼出乱世之中一块立足之地。 二、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1.君王与名士 战国时期,七雄称霸。面对奄奄一息的周室,先是楚庄王问鼎洛阳王宫,继而又秦武王欲举雍鼎。强国想做结束这乱世的霸主,弱国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于是各国各代君主,无论昏庸与否,均求才若渴。 魏文侯大胆启用李里变法,展开变法篇章,同时由此引出了人才之战。于是不仅仅法家得以发展,法家名士有了施展才学的舞台,各家学说在那个年代纷纷崛起,一时百家争鸣。各国君主求贤敬贤,各位能人异士四处奔走,求得施展才学的天地。 世事变幻莫测,在战国那个优胜劣汰的年代,各国君主都懂得礼贤下士。于是,便因着形势与君王品质,有了不同的君臣之属。 在战国时期,有史上最睿智、最贤明的君主。个人认为,那个人莫属秦孝公。有史上搭配最默契、最无间、最相信彼此的君臣。个人认为,那当属秦孝公与商鞅。睿智的君主搭配天纵英才,成就了秦国霸业的奠基。 史上商鞅大放异彩,而这位识得千里马的伯乐,更是了得。首先,他的辨识千里马的方式已不得不令人惊叹,在秦地游学三月,由此拿出治国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他虽求贤若渴,但并不急躁,莽撞;其次,由于商鞅想试出急于革新的秦孝公的品质,第一次被接见时讲了王道思想,而秦孝公随不感兴趣仍能耐心听完,并且在经过这样两次不满意的情况下仍能够给予商鞅第三次机会,终得到这位旷世奇才。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难得的宽容、忍耐的气度与童稚般的热情;再次,商鞅变法,需要很大的权力,秦孝公没有畏惧功高盖主,没有害怕大权旁落,一步步将国家大权放给商鞅,从掌管军事的左庶长,到开府丞相般的大良造,最后在新法禁止封地的情况下封商君,食邑商於十三县,他的磊落胸怀,足与圣人争辉!再者,商鞅的冷酷严苛惹出很多人事麻烦,变法遭遇到的挫折,都需要秦孝公来清除阻力。变法成败,于商鞅而言,只是自身的成败,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大刀阔斧变法,而对于秦孝公,那是他的国家他的子民,变法的成败于他而言是沉重的担子,但他,义无反顾地挑了起来,并且给商鞅变法撑起了无风无雨的晴空。此等胸怀,纵横天下,无人出其左右! 商鞅为这份真挚地肝胆相照而感动,倾尽所学以酬知己,最终成就了秦国的大出于乱世。记得范仲淹有文章《严先生祠堂记》中有:“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在此,也可以说,微商鞅不能成孝公之风光霁月,微孝公岂能成商君之流芳百世哉? 无论古今,有才学的士子均渴望有商君的际遇,他虽是下场凄切,但人生得如此一知己,得以施展胸中抱负,岂不快哉!人说商君在惠文王欲车裂其时起兵反抗,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想,这可能是一场误会,毕竟,以他与孝公的肝胆相照,以他的人生理想来看,他以身殉道的可能会更大。毕竟,当时的他,可谓掌控了秦国大权。 虽然世上还会出现第二个商鞅,可惜不会有第二个秦孝公。 苏秦当属史上最风光的臣子。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挂六国相印,可谓达到了名声的极致。他受各诸侯国的尊崇,但他的一生,却是跌沛流离的。他苦心经营合纵策略,但总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正是各国君主虽很不吝惜其官职与财富,但他们却均无法像秦孝公待商鞅般放手、信赖,燕文侯不久辞世,而燕易王好名不实,齐宣王过于多疑,魏襄公“望之不似人君”,楚威王命如纸薄,而楚怀王昏庸善变,赵肃侯唯诺寡断,韩宣王暴躁冲动,并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放不开过去六国的恩怨。如此联盟,致使苏秦进行的合纵主张时不时受到牵掣,以致捉襟见肘。最终,合纵虽减缓了秦国东出的进度,仍在苏秦遇刺身亡后趋于流沙。苏秦在功名与目的上是成功的,但他的策略,却没有像商鞅变法那般得到彻底地发挥。 稷下学宫当属史上集名士最多之地。齐威王是一名很有霸主气质的君王,在他的手上,齐国在魏国渐渐衰弱中强盛了起来。他重视文化,建造稷下学宫给名士,并且给士子们的待遇优厚,使得齐国一时为天下文化中心。但是,无论霸气英明的齐威王,好德不平的齐宣王,还是暴虐成性的齐湣王,他们均对待稷下学宫的学士养而不用,让人才白白浪费掉,可悲,可叹! 屈原的下场当属忠义之臣最可悲的下场。那个总喜欢将自己比作芝兰玉树的天真的男子,总是那般地热情似火,一腔热血想要扭转楚国局面。然而怀王昏聩善变,顷襄王昏庸无能,屈原虽致力于对楚国进行变法,实施新政,但无奈时不我与,他既没有君王的强力支持,也没有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楚国这个盘根错节的老牌诸侯国里,他孤立无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楚国柔和的丝竹乐与吴侬软语做背景音乐下,一株芷兰,愤然投江自尽,留下千古余韵。 在战国的烽火硝烟中,龚自珍撕心裂肺的呼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早早实现。虽然列国君主有英明有昏庸,可他们在战火面前,奉行“战国时期什么最贵?人才!”的宗旨,将人才进行到底。没有所谓的阀阅制度,也没有举孝廉、举秀才,更没有所谓的科举八股,唯才是用。虽然,就此人才仍不能够完全地大展所学,但已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就此而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选才方式与流程是进步多了,但相较于战国时期的唯才是用,前二者均是有所差距的。 战国的烽火,锻造出了如许多的伯乐,虽则优劣有别,但相较而言,那烽火,竟是士子的天堂。 2.战国四公子与养士之风 战国时期,不仅君王求士,为国家能喘息于这乱世,王公贵族更是以养士为风。门客多少竟与封地多少,权势多大联系起来,成了身份的象征。史上最著名的养士大户当属战国四公子:狡兔三窟的孟尝君田文,散财救国的平原君赵胜,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博学善辨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养士著称,以好客为本,在当代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国君。 孟尝君其人,任侠,好客,谦冲但也残忍。他以齐国宰相庶子之身,凭着自身的聪慧与远见,以及礼贤下士的品格,一举成为田氏宗长,齐国第一人。他养士不问门第,不究过往,且奉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哲学,毫无选择地接受食客,并对待自己的门客,无论才能,均真挚尊重,急人之难,所以引得当时大多不得意的士子、风尘侠客乃至流亡逃犯都纷纷投奔,竟得以集得三千门客。所以孟尝君的门客中,鸡鸣狗盗,三教九流,无一不包。在如今看来,那似乎是聚众谋反,但对他,这个养士待士的习性,却帮着他在风雨如晦的天下,数次死里逃生,保住了他在齐国的地位。他之所以能从虎狼秦国死里逃生,是仗了鸡鸣狗盗之徒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在封地薛地躲过齐湣王的屠刀,是仗了冯谖为他精心打造的狡兔三窟;他之所以能在被罢相之后重新启用,也是仗了冯谖的声东击西之术。孟尝君与其门客,正是: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以国士之才告君。但他的残忍也同样为众所知,他可以因为别人嘲笑自己“眇小丈夫”而一怒之下“灭一县以去”,他的残忍,令人生惧! 平原君其人,历史评价不甚高,他长袖善舞,好虚名,但在赵国危亡之际,散尽家财征得敢死队以救国,使他的缺点在功劳簿上褪色些许。彼时,养士蔚然成风,已成为身份的象征。作为战国武装力量最强的赵国的公子,掌握国家政权的他,养士似乎是装点身份,追求流行的方式。他养士一如孟尝君,多而杂。但他没有孟尝君待士那般仗义,但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他能够声名于外,自有他的优势所在。他长袖善舞,隔岸观火,负了武灵王所托,在赵国政权交替的过程中非但未受其害,反而得以步步高升,他的人格高度在此打了个折扣;他为了名声清议而杀掉嘲笑跛脚者的爱妾,看出他待门客并非十分真挚,他的决策近乎投机,为着的只是自己的名声;他宠信“白马非马”的名家学士公孙龙,只因为其擅长辩论,言辞犀利,也看出了他养士不追求价值;他偏听冯亭之邪说,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的爆发,葬送了战国时期最骁勇善战的赵军。但他曾在邹衍驳斥“白马非马,人有三耳”的诡辩之术无用时及时疏远了公孙龙,说明他能虚心听取教训并及时改正;他曾任用自荐的毛遂,得以说服楚王救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他也曾在秦国攻赵而援军未至之危急存亡时,听取门客李谈建议散尽家财,募得敢死队3000人,使赵国坚持到了援军前来的那一刻,并在事后不求封赏,足见他跻身于战国风云人物是有其原由的。 相较于孟尝君积极主动,以致带点钻营投机味道的养士作风,以及平原君爱好虚名、讲究表面排场的处世态度,信陵君却是个性较为温和与宽容,且被司马迁大加赞誉其对待贤才宾客最为真诚,“不耻下交”。信陵君时期的魏国,已是强弩之末,勉力维持着表面的奢华,但只是镀金的空壳。信陵君养士,他是真正寻求有才华者,并因着他的个性,无论身份高低,只要有才华,必是平等礼仪相交,因此,他的手下,真正聚集一大批有能之士。因为信陵君的贤能,其他诸侯国在十余年里没有大举进攻中空的老魏国。关于信陵君,最著名的事件便是他的窃符救赵。他之所以能够窃符,是侯赢的功劳,而侯赢能为他所用,并不惜自尽以报知遇之恩,则是感念于信陵君对他的无上礼遇;他之所以能调动魏军,则是由于朱亥铁锥杀晋鄙,而朱亥能为他所用,也是他礼贤下士的功劳;而他为救赵国急难,数于魏王交涉,在无法取得兵权时,为不负所托,亲率宾客,以飞蛾扑火精神赶赴赵国,相较于平原君的隔岸观火,他是真正地侠义作为。信陵君为访贤士毛公、薛公,深入市井,而平原君耻之,由此看出二公子的人品心性,而毛、薛二人也在信陵君安居赵国而秦军犯魏境时加以提点,使得信陵君及时赶回国家,粉碎了时人在窃符救赵时对信陵君是否爱国的怀疑。 比同前三者,春申君黄歇也以养士闻名于世。但关于春申君门客的作为,却较前三者逊色了些许,反而春申君个人作为,却更为辉煌。春申君养士,提供门客优渥的环境,但也许正是因为富贵养人,使得春申君门下,却是少有作为。据闻春申君上等门客竟以珍珠装饰履鞋,足见其豪爽与富贵。而春申君其人,在楚国立世于战国,并成为合纵的纵约长上,功不可没。他博学善辨,凭借一张利嘴,说服秦国放弃攻楚;他为国尽忠,宁陷自身于危难而帮助楚太子逃离秦国;他思想前卫,大力支持革新派屈原在楚地实施新法;他为国图强,吸引名家来楚教化,世人皆知荀子曾担任楚兰陵令便是春申君的邀请。他机智坚毅,勇气过人,爱国尽忠,于是在他为相之际,能够使楚国在强秦虎视眈眈之下,一度发展。但是,权势滔天,富贵过人,使得这一代智士渐渐被王座、美色迷了心窍,不复当年的豪气英明,最终自取灭亡。 战国四公子的养士作风,给当时有才能而又不得施展的士子们一方得以庇佑的天地,虽是相较于君王的赏识,少了尽情发挥的空间,但对士子们而言,那也是一方乐土。作者:南塘秋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