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桑媛:李劼人,中国现代作家的独特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桑媛 参加讨论


    
    经典作家之李劼人
    今年是李劼人诞辰125周年,这位被忽视的中国“左拉”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翻译家。但他的身份不仅于此,他既担任过《川报》的编辑,又是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社的创办人;既在法国生活过四年,成为法国作品译著的先行者,又任职过解放前成都大学的教授;既为养家糊口开过小餐馆,又曾到中学以教书为生;既投资过纸厂,担任董事长,又在解放后担任过成都市的副市长。他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给养,为他的思想延展了宽广的边界。其中,李劼人最重要的两个身份就是作家和实业家。
    1935年对于李劼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李劼人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同时,李劼人曾经投资失败的嘉乐纸厂被重新注资,起死回生,李出任董事长。以文学创作和实业救国两条主线贯穿的生命轨迹,在这一年形成一个交汇点,起承转合着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走近李劼人,缅怀这位杰出的作家和实业家。
    “大河小说”展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1894年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借鉴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史诗性长篇小说的模式和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写法,各以一个典型的家庭为叙事中心,联系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死水微澜》以1894年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时代背景,以成都郊外一个小乡镇为场景,将普通人蔡大嫂、罗歪嘴等放在历史转折关头,详细描写社会各层次的变化、反应,使主角的个人日常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描绘了四川社会各种历史力量的冲突激荡、发展演变以及川蜀的历史风物。“死水微澜”之题是一个隐喻,晚清社会中主人公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描绘出“安静如死水一般的古城”,在时代的风潮下激起微澜,也是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书中所说:“当义和团、红灯教、董福祥,攻打使馆的消息,潮到成都来时,这座古城不过清风拂过水面,微微起了一点涟漪,做官的照样做官,做生意的照样做生意,居家、行乐、吃鸦片烟的,照样居他的家,行他的乐,吃他的鸦片,各处人心依然是微澜下的死水,没有一点动向。”
    《暴风雨前》是以辛丑条约签订后,展现了成都1901年至1909年之间,西方科学民主思潮不断涌入,民智渐开,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在内地勃兴,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师夷长技”。与《死水微澜》不同,《暴风雨前》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锤炼、锻造与变化。以半官半绅的地主郝又三的家庭为核心,讲述了四川诸多新事物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的新变化,包括宣扬维新思想的文明合作社的成立,申报、沪报在成都的落户,东渡日本的留学潮,川汉铁路的建造,省城第一届运动会,以及真实记录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运动,四川郫县“打毁教堂,殴毙教民”等大案,红灯教进城,江安事件,逮捕革命党人等历史真相,预示着暴风雨必然到来。
    《大波》是以保路运动为核心历史事件,叙述了其原因、发展的经过及最后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由于李本人亲身参与了保路运动,因此创作时感觉“胸中奔腾不能自已”,其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严谨求真的史料调查,以主人公黄澜生出生于新潮的半官半绅家庭为依托,正面描写了历史事件、发展规律,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清晰再现,将枯燥沉寂的历史档案加工成曲折跌宕的精彩故事。
    郭沫若对其叙述规模和叙事技巧大加称赞:“以正确的事实为骨干,凭借着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鲜活地形象化了出来,堪称‘小说的近代史’。”纵观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准确真实地刻画了大小事件的地点,把人物和情节放在一个毋庸置疑的“巴蜀空间”展开,表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这就是李劼人呈现给读者的历史小说创作。《死水微澜》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现代历史小说,“大河三部曲”异曲同工,展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品格。如果说司各特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者,那么李劼人便是中国历史小说向现代转化的开创者,如果说曾朴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的开创者,那李劼人就是中西融汇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他拓宽了历史小说的视野,使其民族化、本土化,将历史真正写成了小说。“大河三部曲”对历史的逼真勾勒,将时代潮流的涌动和冲击一一呈现,生动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代”,成为一幅全面生动的清末民初历史画卷。
    文化自觉书写川蜀的魅力风情
    如果说书写历史事件、政治风云变幻是现代文学的必定议题,那么全景式的川蜀风俗、风情的客观呈现便是李劼人的慧眼独具和文化自觉。五四前后的四年留法生涯,让他以异域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故乡,对展现故乡风土和风情产生自觉意识。中国广阔的版图、丰富独特的地理特点,造就了中国作家的创作会带有不同地域的乡土气息,有沈从文钟情的湘西世界,鲁迅的浙东“鲁镇”,叶圣陶的苏南,萧红的东北,还有就是李劼人笔下的川蜀小城成都。
    四川,天府之国,四面环山,中间为盆地,长江上游,沃野千里,土地膏腴。成都西南的大都会,既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又有发达的市民文化。李劼人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里,深深地热爱这里的土地,他没有过分陈赞颂扬,而是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书写记录着家乡的故事、家国的苦难,像摄影师一样摄录巴蜀民俗,描摹市井百态,从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到日常生活起居,从大街小巷的建筑到变化万千的小吃,从盆地独有的封闭心理受到的冲击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平庸状态,体现了作家社会学家的眼光,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力与情怀。
    春节时成都富丽堂皇的东大街灯会,熙熙攘攘的青羊宫花会,热热闹闹的天回镇集贸市场,草堂寺与文殊院以及成都方言的鲜香热辣与远离京城自成一格的政治环境等等,小说会在很多处不吝笔墨、洋洋洒洒地平铺直叙每一个细节,小说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自动携带”巴蜀的特征。
    在小说中,四川方言的巧妙穿插与真实再现画龙点睛地展现了川蜀风情的非凡活力。罗歪嘴和蔡大嫂两个人暗中“勾扯”(相好),“土苕”(土气)的人,“麻筋麻骨”的深情表白,让官方的书面语言和平铺直叙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生气和活力。李劼人以巴蜀文化为给养展示着独特的巴蜀民俗文化特色,成为不可替代的巴蜀风情的书写者。
    李劼人在现代文学史中并不辉煌,一是因为同时期的郭沫若、巴金、沙汀业已璀璨夺目;一是因为李的作品并不丰盛,甚至略显单薄;一是因为他的身份的多重性分散了他创作精力,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创作倾向没有迎合历史的选择,自然主义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这也就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三部小说迎合时代需要而进行修改的原因。他独有的冷静客观哲思让他“在艺术上保持很大独立性”。
    赤诚肝胆勇闯实业救国路
    实业救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长生不衰的社会思潮和历史实践。青年时的李劼人就已经萌生实业救国的想法,这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创办实业的过程,艰难坎坷,跌宕起伏。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国资产阶级势弱,实业救国,注定是一条艰难之路。
    1935年秋末,李劼人创办的后又停产的嘉乐纸厂被一位乐山商人注资,起死回生,李被任命为董事长。这间纸厂是李在成都大学当教授期间,与其他人一起投资创办的,结果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而且负债累累。李劼人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没有放弃。此前,1933年这一年卢作孚(李的好友、实业家)力荐李担任民生机械修理厂的厂长,但是日久他与其他股东发生矛盾,1935年坚决辞职。同年,嘉乐纸厂起死回生他又做回董事长,好景不长,两年后,抗战爆发,纸厂经营艰难,他欲辞职回归创作,但是没能脱身。至1943年4月,与纸厂股东发生争执,辞去总经理一职,保留董事长的职务。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期间,纸厂面临更大困难,甚至发不出工资,停业数月。但在动荡的年代,事物的发展总会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至1949年年底,即12月28日,成都解放,嘉乐纸厂积压的纸被《川西日报》全数买走,工厂立刻复活。直到1950年7月李劼人当选为成都市副市长,他的董事长职务才卸任。这就是嘉乐纸厂两起两落的发展历程,是李劼人实业救国生涯的坎坷之路,也是中国志士仁人实业救国的缩影。
    嘉乐纸厂将西方先进的造纸技术引进四川,满足了抗战时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书用纸的需要。经营纸厂期间,李与“文化界救亡协会”合作,捐纸支持刊物《笔阵》出版,此外,还特别设立“文化事业补助金”,救助贫困作家,为抗战胜利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张天翼、陈白尘等客居四川的作家都受过李的救济和资助,传为佳话。李创办实业,不像普通商人一样贪图财物利益,而是怀抱鸿鹄之志,尽己所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多做一点事情,让国家更强大,以期民族走向独立。
    此外,开“小雅”餐馆,当机械厂厂长,也是李涉及的经济活动,但并不是他的主业,其缘由更多的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以之谋生,因此创办纸厂承载了李劼人实业救国的宏伟理想,体现了李作为实业家的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行动力。这与作家以笔为枪的文学创作活动貌离神合,具有内在统一性,但是与文学创作的“纸上谈兵”相比,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强大的行动力。在实践中,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丰富的经历中,他深谙世事,细心感受身边的一切,这也是其文学作品并不是他理想国建构的基地,而是理性选择对历史和风物记载的重要原因。
    结语
    除却作家、实业家的身份,翻译家也是李劼人不能忽略的重要身份,他是法国文学译著的先行者,尤其在留法的四年多生涯中,大量翻译法国作品为中文,包括《包法利夫人》等经典之作。此外还有人评价李为美食家、社会活动家。任何单一身份的解读,都会产生狭隘片面之见,认识李劼人先生必须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来解读,才能完整深刻地领略到李劼人独特的人生哲学。换句话说,以文学为起点,介入和研究李劼人先生是一种惯性思维,也是必经之路,但李劼人的多重身份需要人们从更丰富的角度和更宽阔的视野来研究和定位。
    他用行动和实践拓宽了人生的边界,丰富了人生的内涵。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并没有赢得很大的关注,但是他就像一颗沉默的“黄金”,一旦被发现,其光芒四射,魅力无穷。李劼人是现代作家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值此诞辰周年之际,作文缅怀,向先生致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