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书笔记3000字: 文前碎碎念。我为什么会想写读书笔记?阅读和产品运营是我这两三年的主要时间开销,我在产品运营方面和阅读存在一样的迷惑,参与其中的时候,常常陷入场景内思考,按产品设计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产品思维。阅读也是,经常陷入作者的情景假设,这种现象就像是看泡沫剧,你只是有一种过程的快感,看完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写读书笔记,你会迫使自己清晰整个叙事逻辑,你需要对整本书做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大部分有深度的书籍,都不会给你清晰的论点,读者需要在作者不同的场景矩阵里去揣摩,逻辑推演;这种内化的过程才能收获阅读的质感。这种思维方式让我获益良多,从产品思维跳到用户思维也是如此,限于今天的主题,这个留到以后再分享。 你知道莫札特四岁就会弹奏小提琴,识别出完美音高吗? 你见过有些记忆大师,瞬间就能记住几百个数字吗? 你想过为什么有些著名的运动员在其他运动领域也能出类拔萃? 还有一些象棋大师,下棋已经很厉害了,居然还能下盲棋,这也就算了,还能一个人和二十几个人下;难道说这个世界真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是天赋异禀吗?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句话就是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在今天这个知识焦虑的社会里“一万小时定律”简直被奉为学习者的金科玉律,但作者对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坚持1万小时,1万小时是否真的能引向成功,坚持1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以及1万小时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却略过不提,而这些细节,才是决定“卓越”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今天这本《刻意练习》所能带给你的收获。 《刻意训练》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艾利克森一直致力于有效训练方面的心理研究,在本文开头提及的记忆大师史蒂夫,就是艾利克森证实“刻意训练”的有效性的一个实验成果;史蒂夫的记忆实验很有趣,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在训练之前艾利克森和史蒂夫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瞬间记忆的好方法,艾利克森仅仅是给予了史蒂夫一个很好的“训练动机”(支付薪酬,上名人堂电视节目等),史蒂夫在不断的自我训练中总结出一些窍门,而如果让一个新人使用这些窍门,那么新人取得同样成绩的时间会大大的缩短;这个实验有效的证实了“一万小时”并不是成为专家的“付出标准”,这也解释了”有些二十年的外科医生和刚参加工作五年的外科医生是一个水准”(书中引用的一个研究论据),畅销书作者们只是喜欢用这些清晰的行动规则来吸引读者们的注意,这就像今天我们在书店会经常看到一堆的“21天成才系列秘籍”一样;想要在某一方面追求卓越,必须知道“正确的练习”是什么? 事实上自从2006年《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我们对天才的研究也算是有了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大量的培训机构以及畅销书对这本书加以引申和细化,包括前面谈的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训练》。我们越来越明白作为人类我们是具备进化的天赋的,很多传统的技能也有大量的训练方法沉淀,利用这些训练方法,参加钢琴培训的孩子可以越来越小,技巧上也能够越来越难,这都是大量正确练习下的成果。大部分人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往往只是在持续训练的过程中无法坚持和得不到显性反馈就放弃(网络上甚至为此有个“积极废人”的人群定义);甚至有人利用这个普遍现象闷声发财,例如健身房的生意,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引申。 《刻意训练》围绕着让人明白什么是“有效练习”,做了大量的场景铺垫和定义,即使你没有一个好的导师,你也可以依据规律自我训练,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教练,通过这些规律你能更好的理解训练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征,你能从内心里去理解和相信,从而自发加强你的训练动机,而这也是这本书能带给你的意义。 《刻意训练》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它清晰的告诉你训练背后一些普适性的原理,还有相应的实验根据,所有的正确练习都是为了训练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这个词理解起来很拗口,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心理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存在形式,读书笔记.例如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任何训练都是围绕着怎么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来展开的,而且心理表征是动态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训练阶段,人的事物接受方式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训练的一些普适性现象,从而加速自己的适应能力。关于刻意训练的一些普适性现象,我总结了作者不同篇章的各种观点,归纳了下面五点。 1,有目的的练习,可以归纳为“三个F”。即便没有导师也能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2,有目的的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可以形象的理解,人的大脑对训练结果存储在两个区里,对于已经熟悉掌握了的是舒适区,对于从未了解过的技能是”恐惧区“,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学生需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不断扩展舒适区的边界。我们可以看到顶级的运动员总喜欢练习那些做不好的动作,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练习量,而是持续地训练做不好的事。 3,有目的的练习,一定要分解训练过程。出色的教练总是会分解出很多小目标,积跬步以至千里,并根据练习反馈实时去纠正和调整训练进度,而被训练者也会因为目标已经明确,而变得非常专注,并且从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看到自己的提升。 4,刻意练习最大的敌人,是保持动机。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难以坚持下去,即使你仍然在坚持练习,比如,你还是经常去健身房,或者你每个星期依然花很多时间练习弹吉他,但你难以保持专注和努力,因此,到最后你不再能推动自己前进,而且不再进步。因此你需要找到你的”学习共同体“,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不过,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确保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制订了和你相类似的进步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吉他手,你想取得足够的进步,以达到将来可以依靠音乐表演来谋生,那你在选择参加哪支乐队的时候要观察他们的动机是否和你一致,还是只是为了每个周六的晚上能聚集在车库里大声嘶吼而已。 5,每个人的刻意训练,都会遇到停滞期。记忆大师史蒂夫的经历对每个学习的人都感同身受,总有一段时间觉得我们的努力没有一点点进步,这就是学习效应上的停滞期,要越过这种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尝试不同的做法而不是更难的做法。例如,健美运动员会改变他们训练的类型,增加或减少他们举重的力量或反复练习的次数,并且每周变换一下训练日程。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会主动地变换训练模式,使自己不至于一开始就陷入停滞。各种类型的交叉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相同的原则——在不同类型的训练之间切换,以便可以持续不断地以不同方式挑战自己。 最后,最为本书最好的实践,就是我用一个月自学练习出一首吉他曲目的和弦弹奏,希望刻意练习能让你相信,你也有“天赋”。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