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尽劫波,何日春风——《西风东土》读后感4000字: 《西风东土》,是著名作家熊培云,在2015年的旅日日记汇编而成。这本书,是熊培云在日本旅行讲学的日记,同时也是一本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记录,更是中国学者在日本的经历与心得。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标题,也正是作者对于这本书的诠释。在书中,作者说到,日本是中国的一剂良药,相对日本,中国的发展远远不如日本,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也是落后与日本。所以作者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中日之间,来寻找中日之间的良药。 西风东土,看似两不相关的事物,却形象的概括了东亚地区的历史与实情。东土之下,埋藏的是东亚地区几千年以来自己的文化与传统,也是养育了无数人民,创造了无数辉煌文化的土壤。西风之中,是欧洲殖民者对东亚地区的统治与影响。在结束了殖民统治之后,西方的文化与意识就如同西风一样席卷东亚。当西风吹过东土,东土也随之而变。 以“西风东土”统括此书,是因为作者确实是在寻找日本的现实与实践。为什么当年的日本兵可以在中国无恶不作,同为“东土”的我们,为什么这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会在中国衰落之时向中国举起屠刀? 在作者眼中,以及在旅行讲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在日本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就是帝国主义化和法西斯化,是因为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向西方“学坏”了。言下之意,东土原本和谐美好,怪只怪“西风吹裂了东土”。这种好像在找替罪羊一样的行为当然不能作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西方的文化当然对日本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将所有的罪过全部归于西化。在当时,虚荣的天皇、试图以侵略谋求发展的失意武士、鼓噪战争的无良媒体人以及脑袋里仅仅只装着天皇的种地农民,他们哪一个是被西方文化影响到的? 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各国之间哪里来的和平,有的只是依据国力强弱的判断。早在丰臣秀吉时,日本就试图进军中国。无奈当时中国太过强大只好作罢。所以,最终影响日本的是日本对周边国家强弱的判断。 在这里,“西风东土”的概括不可谓不准确。西风是流动的,它就像是一种流行的观念,四处飘荡,四处影响;而东土是凝固的,东土包含着在它上面生活着的人和依附在上面的的传统和习俗。风可以帮助花蕾开花结果,也可以将花瓣吹落。但是风不会凭空让土地中生长出没有的花朵和果实。在这片土地里,有什么种子,孕育什么样的果实,终究是依据土地自己。 在这本书的书名中,不仅仅有“东西”,还有“风土”。往更深层次说,这里的“东土”,不仅仅指的是东亚的这块大地,更是人性本身。在人性中,包含着善与恶的是种子。“西风”可以吹走这些种子结下的果实,但并不能吹走藏在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欲望。恐惧与欲望,便是人类善与恶的源泉。 因此相看两国西化,从两国的实情与历史中就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西化上所走的道路。 在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埋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每个中国人,都在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深处,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外放,它并不表现在某些特定仪式或活动中,而是因为深化在思想深处从而对每个中国人的做人做事的影响上。读书笔记.可是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却是在近乎于完全西化的环境中。中国的西化,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在不断丢失,中国的社会也在不停的变化,向前发展的道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在不断加剧。 看日本的历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646年大化改新开始,日本就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完全仿照中国文化开始建设日本。从文化文字,到政治制度,还有生活习俗,完全学习唐朝。不得不说,日本是中国的好学生。因此,也奠定课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让日本成为了一个在当时开明发达的封建国家。在此之后日本历史不断发展,随之进入了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结束了分裂,完成日本四岛的统一。便开始了与朝鲜和明朝的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德川家康的夺权,然后开启了幕府时代。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后各藩国不断起义,天皇夺回实权,开始明治维新,走向军国主义,二战失败然后重新振兴。在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又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保持着的传统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于是又开始了全盘西化,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走向军国主义道路。而在二战之后,日本同样也向着美国的样子重新学习,仿照美国开始发展自己,用了20年的时间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看日本的发展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挫折,不断前进的道路。可是在日本,我们去可以发现,在那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西装可以与和服一起出现在街上,茶道与咖啡可以一同饮用,佛教寺庙与基督教堂能隔街相望。不得不说,在日本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存在,互相弥补。然而在中国,我们却很少有了以前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在渐渐流逝,这一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向日本学习。 在西化的过程中,日本的社会构成也相对进行了变化。在日本,因为人多地狭,人与人之间就需要相对较为严格的规范与制度。在日本社会中,社会秩序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个人,就要时刻去遵守社会秩序,去维护社会秩序。又由于二战之后抑制了日本政府权力的发展,于是日本社会的重心就转移至社会层面上。因此,日本社会就可以被形容为“气治社会”。何为“气治社会”?即每个人都是空气。每个人都参与对他人的治理。这种空气会训化人,使得人人都有教养,但是一样也是人十分压抑。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轻个人、重社会、轻国家的结构。相对日本,中国则是典型的集权政治,注重人治,并且依旧保留着大量官员。可同时个人的发展也相对自由,所以中国就形成了重个人、轻社会、重国家的结构。相对于两国各具特色的社会结构,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其完善的立法和社会秩序,建立起相对应的完善社会秩序,让中国国民在社会中形成社会秩序,让社会前进。而对于日本来说,则是个人的发展被相当的社会秩序所束缚,导致了个人的自由并不能完全的存在,日本也应该向中国学习,让个人发展的道路不断变宽。正因此,日本有时正是中国的一剂良药。 然而从个人角度出发,来看两国的国民,则是相距甚远。日本国民的素质与中国国民素质的差距所有人也是心知肚明。所有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一方面欣欣向荣,另一方面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语言暴力充斥,垃圾遍地。这里并不是一个每个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负责的社会,亦不是一个责任社会。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责任与自由不可分割。所以,正如作者所说“没有自由的责任是奴役,没有责任的自由释放荡”。 相对于中国在东亚的核心位置相比,日本只是太平洋西侧的岛国,不论是在海洋位置还是陆地位置,都处于边缘。因此在日本的发展与前进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极为强烈的边缘意识。这也导致了在日本社会中的一种细微的自卑心态,但是也正因为处于边缘,日本的发展就一直向着大国的方向前进。从丰臣秀吉开始,就一直期望着占领更大的土地,侵吞更多资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民族心里的边缘心态。只有征服大国,占领更多土地,才能取得大国地位,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国家。所以说在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大陆政策”,就跟当年丰臣秀吉的计划如出一辙。这也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所犯暴行的精神与心态。 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军国政府被反法同盟打的粉碎,日本也因此从一个集权的军国主义政府走向了民主政府,政府的集权和对民众的控制也不复存在。日本政府也从原来的大国主义转向了重视经济发展和民众民生的小国主义。在当时日本曾出现了不少小国主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在其中石桥湛山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二战时期,石桥湛山就因反对战争和不顾民生而反对政府。而在二战结束之后,石桥湛山当选为日本首相,开启了日本的小国主义模式。相较于战前的大国主义,小国主义明显少了很多集权与狂妄。日本政府的政策从如何让日本变为东亚的大国以谋求政治与经济地位,如何取以侵略与掠夺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抢大,变为了更加务实的考虑民生,保证每个人的人权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摆脱战后的凋敝。日本这样的小国政策使日本迅速获得了发展。刨除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仅仅是日本政府本身,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样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可以因此被视为中国的“小国主义”。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说,有些时候,小国主义可以为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带来真正实质上发展与前进。 对于日本来说,败也因为边缘,成也因为边缘。是边缘带给了他们军国主义与扩张的妄想,也是因为边缘,日本的小国主义让日本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与世界上的其他和解性事件相比,譬如法德和解,中日和解五一错过了战后和解的黄金时期。这无疑是因为两大阵营的对立,同时也是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还依旧没能解决。在表面上,中日的问题体现在;日本担心中国没有解决未来的问题——中国的崛起将会对日本构成威胁;而中国担心日本没解决过去的问题——历史问题不解决,军国主义就会卷土重来。 但是,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切历史归根到底都是当代史。中日之间的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法解释中日之间在80年代曾度过“蜜月期”。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不会改变,会改变的只是人们对当时历史的看法。而这些变化的观点与态度,正是对于现实的反映。 在这些变化中,变化的不是两国之间曾经历过的历史,而是现实。中日问题的背后,是更多在现实中利益的纠葛。民族主义至今在两国之间盛行,而民族主义盛行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能给笨狗人民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以及发泄心中对与“异族”的不满。然而日本政客鼓吹国家主义,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而日本的报纸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迎合民意向右转,出版右翼书籍,并不是报纸本身右翼化了,而仅仅只是什么生意好做就做什么。毕竟在日本,出版社也依旧是商业机构。 书中,核心就是探讨中日和解。在中日之间,真正需要和解的是现实,而不是历史。历史已经发生,历史没法改变,历史的和解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篡改历史。现实在不断变化,吉凶难测,和解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逢凶化吉,不重复历史的覆辙。“尊重历史,就不会忘记罪恶;尊重现实,就不会活在仇恨里。”谁也不能穿越回过去的战场上杀敌,而过去的仇恨也不必转月至今成为两国继续仇恨敌对的理由。毕竟,今天的日本人也不再是当年的日本人,今天的我们也不是当年的人们。佛经有言“菩萨畏因,凡人畏国”。记住历史上罪恶就是记住一种价值观,它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未来种下善果。 我们探寻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当年的历史能为现在的我们做些什么。我们记住的历史,是当年前辈们用鲜血写成,不容忘却。而他们所流的血,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生活。我们应该知道,记住仇恨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以后不再出现当年的事情。学会了解历史,学会读懂人性,明白人性的疯狂来源于人性中的恐惧与欲望,也应该清楚,明辨是非,善恶有因,惩恶扬善,让人的善良战胜罪恶。我们生而为人,也拥有着幸福的权利。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是两个世界的磨难,是两个国家的磨难,更是两国人民的磨难。渡尽劫波之后,应该迎来的就是春天。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作者:王志丰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