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苦妓回忆录》读书笔记4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苦妓回忆录》读书笔记4000字
    一、
    文:申申申;书名叫《苦妓回忆录》,译者:轩乐,不知道是不是笔名,很多译者的名字都不像真名。
    最开始听说本书,还是高晓松的译本:《昔年种柳》,结合全书,这个意译的书名其实非常好。“昔年种柳”是一个典故,引自南北朝时庾信《枯树赋》,后面隐藏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二句,感慨年华逝去,非常切合本书主角,一个九十岁的老光棍,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感叹年华老去了。“昔年种柳”还是一个隐喻,汉语里把一种行为叫做“寻花问柳”,非常切合主角的行为。
    网上也能找到某些爱好者的译本,多数选了“苦妓回忆录”这种译法,我也看到有《雏妓伤忆录》《我忧伤婊子的回忆》《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等等。据说“苦难婊子”版本是蒋方舟翻译的,网上查到的而已,我没法找伊证实。
    无论如何,高晓松、蒋方舟以及其他爱好者,都声明了,他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就是说,由西班牙语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
    参照“传话游戏”的一般效果,经过两手的传话,应该还有七八成的可信度。
    我大略读了读其他人的译本,(幸好本书不长),再对比我看的实体书,完全证实了先前的推测。确实只有七八成的可信度,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的地方,英译本竟采取了忽视的态度。
    我所看的实体书,是根据西班牙原版翻译的,译者的履历,也是从事西葡语翻译,比英译本要可靠。
    何况,英语和西语不同,西班牙语更加热情、活泼、跳脱,更适合幽默和讽刺的表达风格。
    
    这不是我胡说。关于语言特点和民族性格,网上有很多的论文。例子:《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赵春晶)
    汉语,语法灵活,同音字多,表述性强,所以汉族处事灵活,包容性强。德语,语法严谨,所以德国人处事呆板。诸如此类。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学说,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持。
    但确实,根据学习英文的经验,冗长又繁复的从句,往往令人难以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信息。所以,许多教人讲话的书,都强调要“听完对方的话”。汉语里就没有这种说法,因为日常对话里关键词都是先说出口的,无需听到最后。由此可推测,英美人的耐心估计要比中国人好一点。
    回到本书,先不提内容,先说说翻译。忘记是谁说的,“许多译者,不是外文不好,而是中文不好”,所以他们翻译的东西读者看着费力。
    比如本书的第一章,有些表达不好理解,很见翻译功力。
    轩乐版,“房子唯一的缺点,是每日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关会依次照进每扇窗户,因此,想要在炽热的阴影中睡个午觉,不得不将它们全部关严”。(《苦妓回忆录》)
    ——“炽热的阴影中睡个午觉”?是什么鬼?看不懂。
    高晓松版,“房子唯一的缺点是阳光会在白天依次照进每一扇窗,午睡时得把它们一扇扇关上。”(《昔年种柳》)
    ——回避了阴影的问题。
    蒋方舟版,“这个房子的唯一缺点,就是一天之内的阳光会依次照进窗户,而如果要在晦暗光线中午睡的话,必须把这些窗户一一关上。”(《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翻译水平很业余。
    通过三个译者的努力,我们大致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在炽热的中午,想在阴影中睡个午觉,就得去关窗户”。
    轩乐版,“我从没想过年龄能像房顶的窟窿一样,指示着一个人还有多久可活”。(《苦妓回忆录》)
    ——拜托了大哥,你这又是啥意思?房顶窟窿占卜法?我房顶没有窟窿怎么办?
    高晓松版,“我从没料到岁数这玩意能像房顶的窟窿数目一样让人清楚地数出你还有几天活头。”(《昔年种柳》)
    ——变换了一种说法,但是好歹能看懂了。
    蒋方舟版,“我从来没把年月看成是象征一个人所剩之寿命的漏水屋顶。”(《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小姐姐,你这就完全翻译错了。
    好吧,我根本无意比较这三个人的翻译,何况又不是按照一个文本翻译的。
    就算比较,工作量太大,我又不是写论文,没必要,大家肯定也不喜欢看。
    挑选这两处描写,是因为它实在令人费解。
    另外,我还想引用一处翻译,说明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不同,也说明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主角当外语老师期间,给学生们朗诵过一首诗,结果得了个外号。
    轩乐版,“老了以后,我才偶然间得知了学生们在背后给我起的烂绰号:‘荒芜山岗老师’”。(《苦妓回忆录》)
    高晓松版,“在老去后我对着镜子忽然明白了那时学生们在背后给我起的外号:阴霾山岗桑。”(《昔年种柳》)
    蒋方舟版,“直到我成为一个老人,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淘气的孩子在背后给我起的绰号:阴山先生。”(《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这个外号肯定是非常搞笑的,主角读的诗是悲古伤今的,两者对比,才能显出滑稽。
    三个版本里,只有“矮大紧”版,译出了幽默的效果。高晓松版翻译不一定准,但是采用老北京话来翻译,确实能够表现出原文的幽默和跳脱。
    《苦妓回忆录》这个“高大上”的译名非常有欺骗性,仿佛是一本苦大仇深的名著。
    但是,读完全书的我,确确实实的告诉想读的朋友,这是一本“色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幽默小书,不是什么“最好的作品”,也不是什么“名著”,更没有它所背负的“最后一部作品”名声那么沉重。
    它非常的轻松、咸湿、不雅,不是一个能够随便推荐给异性朋友的书。
    据说它“创西班牙语出版奇迹:首印130万册,一周内加印50万册。”。这个印数在中国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哥伦比亚全国人口还不到5000万,就算在全球西班牙语地区发行,“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约有4.37亿人”。
    在13.83亿人(2016年)的国内,印数能达到百万,都算一流的畅销书了,何况在西班牙语地区。这种印数能说明很多问题,一、马尔克斯名气够大。二、这本书也很好看。
    好看到什么程度呢?
    开篇,就是一个寻花问柳到九十岁的老大爷,给八十岁左右的老鸨子打电话,要和一个处女“为爱鼓掌”。
    而后突然奇想,想把自己这荒唐的花柳一生写一部回忆录,就是书名《苦妓回忆录》。
    实际上,他并没有写完,或者说根本没有动笔。因为书中的时间只有一年,当他九十一岁时,这部回忆录还没有问世,他却快要离世了。或许是在一百岁时,死于幸福的爱情。
    二、
    书中的精彩语句:
    “世上最后的处女只能你们这种生在八月份的处女座的人了。”
    “那时候我听说,人衰老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
    “现在的我会嘲笑那些像医生咨询的八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们被某些突如其来的情况彻底吓坏了,却不知到了九十岁事情会更糟糕。”
    “每星期我都会在红灯区睡两三晚,床伴的数量之多甚至让我两次荣膺年度客户桂冠。”
    有趣的一点,这段话的后半段是英译本没有的:
    “唉,老爷,她发出凄郁的哀叹,那里不是用来进而是用来出的。”
    但是,去掉这句话,就无法和后文相呼应了,女仆说自己“依然是个处女”。
    这句能看出名作家的功力了,仅仅是一句话,随便删掉都会造成残缺。
    三、
    以下是各章的大略情节,严重剧透警告。
    第一章
    本章前后呼应。开头写了主角想找一个雏儿。中间部分,主角大略回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未曾娶妻、寻花问柳的;当了四十年的电讯编辑;读书笔记.教过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法;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周日专栏。结尾部分,他见到了已经昏睡的小姑娘。后来发生的事情和川端康成《睡美人》的情节相仿,他和小姑娘睡了一夜,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二章
    主角又回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差点堕入婚姻的经历,当然,他在最后关头逃婚了。报社的诸人为他庆祝九十岁的生日。他领到了一只安哥拉猫。本章结尾,负责人的老鸨子再次打来电话——毕竟,按照世俗的观点,如果雏儿没有提供服务,客人大可不必付钱——他们又约了一个时间,他,小姑娘,再次相会。
    第三章
    主角给至今不知名字的小姑娘起了个代号。“黛尔加迪娜”,是一首歌谣里的女子名。他们如期相约,睡一晚,什么都不发生。
    主角的专栏换了主题:恋爱的主题。
    主角有了一段似梦似幻的经历,暴雨冲进他的房子,他和小姑娘一起抢救藏书。
    主角在和小姑娘相约的卧室镜子上发现了一行用口红写的字:老虎不觅远食。
    过了一段时间,主角在镜子上写道:我的小姑娘,在这世上我们两个孤单做伴。
    他为小姑娘庆祝生日,送了生日礼物:一辆自行车。再次写道:黛尔加迪娜,我的生命,圣诞节的微风已经来了。
    (请注意,至此,书里没有一句他和小姑娘的直接对话,两人可能始终是陪睡的关系。)
    最后,小姑娘送了他一张圣诞卡片:“给我的丑爸爸”。
    第四章
    故事的转折点。妓院里发生了一场凶杀案,主角帮着处理了遗体。随后老鸨出去避难,也带走了小姑娘的消息。主角到处都没有找到小姑娘。失去了小姑娘,猫的戏份加重了,直到小姑娘回来,主角怀疑老鸨把小姑娘的贞洁出售了,醋意大发,砸烂了卧室的东西。但是,老鸨解释,小姑娘仍是纯洁的,她只是成熟了。
    第五章
    主角再次回顾了一生的某些片段,也遇到了一些从前的人,知晓了母亲的某个小秘密。但是,有一件事非常确定,在他九十一岁时,爱上了黛尔加迪娜。
    四、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可谓大神级的作家了。我的任何评论,都显得僭越,因为我自觉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能力,去评判大师的好坏。何况,本书大师并没有失手,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本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九十岁的人重获新生的故事,如文章结尾所说:
    “终于,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九十岁,又老又丑又过时,领着微薄养老金的人都能重获新生、收获爱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的生活呢?
    或许,你曾经想无数次的把生活推翻重来;或许,你曾懊悔自己一时的懦弱错过了美好的爱情;或许,你曾经事业有成风光一时,或是一事无成陷入谷底。或许,你蹉跎时光,你搞砸了一切,你厌恶了现在的生活,你曾经渴望的已经如白日梦般无法跟人说起……
    那又怎样呢?谁又去定义人生的得失呢?或许你浑浑噩噩,却活到了九十岁呢?回头看看那些辉煌一时的人,除了你,就连他们的后代都不怎么记得。或许你仅仅是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呢?那是许多所谓成功的人苦求而不得的。
    面对生活吧,无须计较,世上所有人都是和孤单做伴,无人例外。
    好了,本期读书笔记就到这里,啊,三千多字的读书笔记也不是那么好写(>﹏<。)。下一篇,写恰克·帕拉尼克的《肠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朋友,千万不要看~!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