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悼亡中的希望——读《眠钟》有感2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悼亡中的希望——读《眠钟》有感2000字:
    最近读到一首短诗,颇让人回味。
    这首仅18行114个字和一个标点的短诗,读后让人内心涌动,但又很难说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思,也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其中的深意。
    读了几遍这首诗,隐隐觉得,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这首诗可能是一首悼亡诗,是对亡灵的哀挽、歌颂以及自我内化而升华的人生感悟,“眠钟”就是一个亡灵的象征。第二种,这首诗可能是对积极人生赞美的赞礼诗,“钟”是人生之钟,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奉献的信念和行动,“眠钟”是默默无闻付出、从不夸耀的人的象征。第三种,这首诗也可能是要表达对社会的叩问,人性在这里被含蓄地解构,“眠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形象,当“钟”响起的时候,一阵阵奉承的声音应和,当钟“眠”的时候,周围的情绪也尽泻而出。
    再读了两遍,我渐渐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悼亡诗,是在悼亡的同时叩问生命,追求希望的诗。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粗浅地谈谈几点阅读感受。
    
    眠钟
    (舒婷)
    向往的钟
    一直
    不响
    音响如鸟入林
    你的一生有许多细密的啁啾
    讣告走来走去
    敲破人心那些缺口的扑满
    倒出一大堆攒积的唏嘘
    一次用完
    怀念的手指不经许可
    伸进你的往事摸索
    也许能翻出一寸寸断弦
    细细排列
    这就是那钟吗?
    人在黑框里愈加苍白
    凤凰木在雨窗外
    兀自
    嫣红
    首先,第一节。“向往的钟/一直/不响”,似乎一开头就奠定了哀悼的感情基调。在中国传统的一些仪式中,皇帝等代表统治阶级的大人物离世或者宗教内部有重要人物与世长辞等都要敲响大钟,带上这样的寓意,这里的“钟”就含有死亡的气息。那既然是“死亡”,为什么用了“向往”这个词呢?那应该是一种祝愿。在中国古代,离世时敲响丧钟,既是一种告知,是一种与世长辞的说明,也是一种祝愿。钟声响起的时候,一般会伴随经文祷告,祝愿逝者能往生,能摆脱活着时候的一些束缚、困苦与烦恼,死后魂灵能进入高尚、纯洁的天堂。所以,“向往”就带着抒情主人公对亡灵的深情呼唤和真挚祈祷。当然,“向往”所包含的情感,仅仅是心中美好的想法,无法改变逝者已逝的事实。深情呼唤之后换来的是“不响”,让人感觉到深沉的思念和久唤无音的悲伤之情。
    接下来,是“音响如鸟入林/你的一生有许多细密的啁啾”,企盼的钟声响起,“如鸟入林”。假如是电影的话,镜头中给人的感觉应是由静谧的等待与期盼,到钟声响起,飞鸟入林,带入一场场深切的回忆,一种“鸟倦飞而知还”的感觉油然而生。读书笔记·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应是此理。“细密的啁啾”,让我联想到了,大鸟对小鸟的照顾。所以,这两句似乎是在回忆死者,包含逝者对隐含的抒情主人公的呵护与照顾,也是在暗喻逝者告别纷扰的尘世,安眠于大自然的怀抱。放到电影里的话,应该是在百鸟齐鸣的热闹之后,归于沉寂,空旷的山林中,一只鸟孤独地鸣叫,带着无限的回忆,营造无限寂寞的意境,最终回归大自然,入土为安。以热闹写寂寞,让我又想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在这里,触发了一些联想,让人在语言的表现力中思考着生与死。
    其次,第二节。“讣告走来走去”应该写的是讣告特别多,或者说是讣告借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在不同的渠道中传播。在有缺口的人心里,“讣告”引起了人心的不安与烦躁而多余。这里有两个词,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分别是“攒积”与“唏嘘”,“攒积”指积存的时间长,“唏嘘”是指无聊的闲叨、无尽的叹息。逝者已矣,然而生者的宣泄是“一大堆攒积的唏嘘”,并且一次就能用完,这是有缺口的人心的表现,与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认为死者应当“如鸟入林”的安息截然相反。紧接着,写人们对死者生平往事的回忆和述说,“怀念的手指不经许可\伸进你的往事摸索\也许能翻出一寸寸断弦\细细排列\这就是那钟吗?”将“怀念”的虚幻情感化为具体的“手指”,将虚无缥缈的“往事”也化为具体可感的、可“摸索”、“排列”的事物,这里的“怀念”是有感而发的,是情不自禁地表达对亡魂的感念,但这种“怀念”也是虚伪的、不真切的。因为,这种“怀念”是“不经许可”的,是企图“翻出一寸寸断弦”来“细细排列”。寻根究底,想找出与死者相关的事情,多番揣测,而后,又发出疑惑:“这就是那钟吗?”全诗唯一的一个标点,带着疑问,带着质疑,也深深敲击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灵,隐含着从不同的角度对逝者这一生的意义的深切思考,颇有“功过如何,留与后人评说”之感。
    最后,第三节。“人在黑框里愈加苍白/凤凰木在雨窗处/兀自/嫣红”,简洁的语言描写,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阐释了生与死的思辨意义。“人在黑框里”是死亡的象征,而雨中愈显嫣红的凤凰木,是生命的希望。再想一想,会发现,其实,“雨窗”与“黑框”的形象非常相似,但黑框里的是逝者,雨窗外的是生者与未来。也好像在表达,如果生者一直停留在对黑框里的人的思念当中,那么生命将是一片苍白。如果像凤凰木一样,在雨中经历磨难与苦楚后,更坚强倔强地生长,那么生命将多姿多彩。最后这一节,让人感觉,既哀痛逝者的离去,又想让逝者安心,仿佛在诉说,活着的人将用尽办法延续逝者的希望,请放心离去,请安息。
    整首诗读来,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既表现出一种悼亡的氛围,又让人感受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也引发了对人生寓意的思考。逝者已矣,生者坚强而不息,才能让逝者“如鸟入林”。生者经历风雨,“兀自嫣红”,才能不枉生命一场。
    一些浅陋之见,恐有不当,盼望指教。作者:许纯丽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