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在交融中实现艺术新变——四十年来小说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

http://www.newdu.com 2018-12-28 未知 杜学文 参加讨论

    【文艺观潮·四十年足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学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宏阔的品格。从某种意义讲,它承担并表现出中国人思考与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
    首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是一批反思的作品,如《伤痕》《班主任》《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与之相随的是一批倾力呼唤改革的作品,如《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新星》等。还有一些作品则从个人细微的日常生活片段来表现正在发生变化的时代,如《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办婚事的年轻人》等。
    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被称为“归来者”的“老”作家。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已经很活跃,有的创作出了相当重要的作品。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国家和未来充满信心,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另一部分作家则以知识青年为代表。他们大多体验过城市与乡村的反差,感受过不同的生活状态,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与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性。他们受前辈的影响较重,理想情结、英雄主义、社会责任感是其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他们几乎是在相同的时期创作了大量体现社会变革要求的作品。
    关注现实是中国小说四十年来的主潮。许多作家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与激情。他们的作品在表现社会重大事件、重大进展的同时,也把笔墨更多地转移到个人的命运与价值上。如张平的《抉择》《国家干部》,以及新近出版的《重新生活》,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等。这些作品表现出干预或参与社会进程的鲜明特征。当然,这类作品也有新的变化。这就是在注重描写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个人命运的表现。个人命运成为进入社会事件的重要切入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更多关注,其中不乏某种个人受物质挤压的卑微、艰难,及其适应之后的转化。它们被概括为“新写实主义”小说,并引起广泛关注。如《风景》《一地鸡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这个类型的作品,从社会生活与个人命运两个层面来表现中国的现实,仍然保持了比较明显的传统色彩,是小说审美表达的自然延续。尽管其表现手法也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显现出根本性改变。它们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一直是中国小说阵营中重要的方面军。
    一些作家努力从更深广的层面来关注民族及其文化的问题,期望从中寻找能够对当下现实产生影响的文化资源。这些作品对现实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疏离,甚至并不描写当下生活,而是虚化社会背景,或者回到历史之中。如韩少功的《爸爸爸》《马桥词典》,冯骥才的《神鞭》,李锐的《旧址》《厚土——吕梁山印象》,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它们具有浓郁的文化意味,力图表现出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某种精神意义的文化特质。虽然并不直指现实,但并不能说这些作品对现实是无意义的。相反,它们在表面疏离的描写中折射出对现实的强烈观照。此中的现实意义是隐晦的、曲折的,而不是直接的、表面的。同时,就小说的创作手法而言,这些作品表现出对传统明显的背离,形成了新的小说形态,具有变革性的“先锋”意义。但真正被视为“先锋文学”的是另一批更年轻的作家的创作。
    这些更年轻的作家一进入文坛就令人刮目相看。这些被称为“先锋派”的小说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首先是马原、莫言、残雪、洪峰、刘索拉等一批作家。稍后,如余华、苏童、格非、吕新、孙甘露、扎西达娃、北村等更多的作家汇入先锋大潮。先锋文学的出现对中国小说产生强大的冲击。大致而言,先锋小说重感性、轻理性,重内心感觉的描写、轻故事情节的叙述,重表现的形式与语言轻描写的内容与思想,重时空的多样性组合、轻时空的单一性存在。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思潮的模仿借鉴。这些作品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人们发现,小说还有如此多的表现手法,还有如此多的表现领域,还能够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更为丰富的形态。
    先锋小说写作的主力,在当时受到传统文学观念影响,但又没有完全定型,能够在社会转型中敏锐地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他们一度拥有很多的追随者。但是,很快先锋小说的局限开始显现。这些作品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而是表现出与大众审美的疏远。先锋小说的新鲜感慢慢退却,人们发现这些作品与自己习惯的审美范式存在很大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作家们发现如果一味地重复自己已有的创作,或者说重复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的创作,并不能确立自己对审美的独特贡献。在经过了热情澎湃的先锋创作之后,那些被视为“先锋派”的作家们回过头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资源,以突破既有的局限。他们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手法、刻画人物手法,以及民间文化如民间传说、民间语言、民间戏曲等元素中寻找改变小说模式的动力。有的作家甚至从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歌舞等形式中发现新的表现元素。从学习借鉴外来元素向本土传统的再回归,彰显出中国小说寻找到了新的审美境界。在这样一种“源于传统—借鉴外来—再回归传统”的螺旋式探索进程中,中国小说可能会出现既适应大众审美习惯,又适应现代社会变革步伐的新态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