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陈河的《外苏河之战》:战争与和平

http://www.newdu.com 2018-12-26 文艺报 贾雅楠 参加讨论

    陈河愿意书写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军队生活的了解,更是源自他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平而忙碌的年代,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些牺牲的战士、那些参与过战争的老英雄,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思考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与激情。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些奔赴战场的战士:他们的天真、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牺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河的长篇小说新作《外苏河之战》,讲述了“文革”初期“我舅舅”赵淮海怀着内心理想,瞒着家人,与几个伙伴从北京一路南下前往越南参与战争的故事。除了故事主线外,作者还穿插了许多其他的线索,赵淮海与女护士库小媛的爱情、赵淮海与战地记者朱复兴的友谊、连队班长马今朝的故事。作者采用了“我舅舅”的叙述视角,小说开头,我母亲让“我”去越南探望舅舅陵墓,为此“我”不停搜集信息,最终和“舅舅”的日记一起构成了小说的内容。
    陈河现为加拿大籍华人,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陈河上小学时,“文革”爆发,但他的学习并未中断。这段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十八九世纪的文学作品,这些阅读经历培养了他宽厚的人文情怀和纯正的美学趣味。1976年,陈河穿上了军装,成为温州军区榴弹炮营一连的一名战士,后来担任班长,在陈河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多是战争题材的,这不能不说与他的参军经历有关。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异彩纷呈的时代,也正是这一时期,陈河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94年,陈河决定出国,他曾去阿尔巴尼亚做过生意,后来定居加拿大。几乎10年的时间,陈河没有进行创作,但异国他乡的深切体验,却让他拥有了大量丰富的人生经验,也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直到2005年,他再次拿起笔,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表了《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南方兵营》《布偶》等小说。
    小说中,赵淮海是特殊年代心怀理想的青年,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哲学头脑。他听说战争已经在越南打响,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理想,瞒着家人偷偷南下参加战争。在前往战场的路上,他和同路南下的小伙伴们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去池塘“偷”鸭子,还在恩格斯的《论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为了抵御妇女对他的性诱惑,他则在心里背诵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选段,坚定自己的意志,把它作为考验自己的契机。刚进入部队时,赵淮海不得不到炊事班养猪,他望着蓝天,身边是臭烘烘的猪圈,心里想的却是苏格拉底与猪谁更幸福的问题。他看到敌机被炸后,一个飞行员带着降落伞跳下来,心中却想“他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为什么飞到这里,他现在在空中想什么、想他的父母亲?想他家乡的河流或者城市?”他主动请缨,与战地记者朱复兴穿越重重障碍到越南南方经历考验。与女护士库小媛的恋爱,内心涌动的也是保尔对冬妮娅那样的热情。赵淮海能抵御性的诱惑,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对库小媛的纯洁爱恋。赵淮海在战场上是一名杀敌英勇的战士,但是内心对同样经历战争的敌兵却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的性格看似矛盾,但却是合情而真实的。这样的人物性格是饱满、丰富而复杂的,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
    作者还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越南的风土人情,小说中有令人向往的异域特色。这里有每天精致装扮、去完成作战任务的当地妇女,她们温柔而果敢,为国家牺牲也在所不辞。这里还有对热带南方丛林和城市的描绘,那些没有被战争破坏的地方与被战争破坏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战争的无情。正如小说中所说:“湄公河边是无尽的金灿灿的稻田,凡是炸弹炸不到的地方景色都是极其美丽的。”
    小说中,作者的笔不停穿梭于战争时期和“我”所生活的时期,跨越了几十年。空间上,小说中“我”是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而赵淮海则是前往越南参加战争的中国战士,因此作者的笔触不停在越南、美国和中国之间转换。也正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叙事上的张力。“我”在美国的网站上搜集当年战争的信息,和当年与赵淮海有一面之缘的美国兵聊天,“我”站在异国他乡的现在回望过去这段历史,感受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当我跨越了太平洋来到越南后,舅舅的人生经历,又为“我”本来迷茫、琐碎平庸的现实生活提供了精神养料。小说中的时间跨越了几十年,将两代人联系起来,而空间上又跨越几个国家,将几个国家的人联系起来。作者的叙事手法使小说更加具有真实感,小说可供解读的空间也较为开阔。
    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注重史料的收集,小说中的大量故事情节都来源于作者对真实史料的改编。赵淮海未经允许偷偷来到越南参与战争的情节来源于真实故事。这个真实故事中的主角,名字是赵建军,也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惟一一名红卫兵。在小说中,赵淮海与战地记者朱复兴通过胡志明小道进入越南南方,对越南传奇的胡志明小道进行描写。胡志明小道是一条连通越南南北方的重要生命线,在战争时期,越南北方支持越南南方的军火、物资都要经过这条路,美国在战争时期曾为寻找这条路花费了巨大代价,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陈河愿意书写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军队生活的了解,更是源自他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平而忙碌的年代,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些牺牲的战士、那些参与过战争的老英雄,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思考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与激情。小说的最后,文中的“我”启程前往越南,寻找我舅舅赵淮海和与他相爱的女护士库小媛的墓地,并为他们献上鲜花。在越南的首都河内,这个曾经饱经战火洗礼的城市,现在成了游客如织的旅游城市,谁也看不出来如今繁华的地带曾经是被日夜轰炸的地方。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些奔赴战场的战士:他们的天真、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牺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就像小说结尾引用的一段话:“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经济并不发达,国力困乏,为支援越南付出了两百亿美元的代价和几千人的生命。在这之后,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越战结束,中美建交,中越之间关系恶化,后来又恢复友好,政治的风云就这么一刻不停地变幻着。但是对于那些参与了这场特殊战争的人来讲,或许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因为那是他们留下了激情、留下了青春岁月的片刻,是他们有关生命、有关友谊、有关战争的深刻回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