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萧耳:我想讲“抬头看月亮低头过日子”的围城

http://www.newdu.com 2018-12-24 羊城晚报 朱绍杰徐雪亮 参加讨论

    
    
    萧耳,女,作家,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多家文学期刊、时尚杂志和报纸写专栏,在《收获》《钟山》《大家》《上海文学》《百花洲》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种。出版有《锦灰堆 美人计》《小酒馆之歌》《女艺术家镜像》《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及电影文化随笔《第二性元素》、文化地理随笔《杭州往事》、长篇小说《继续向左》等。
    12月15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珠江畔,中产阶级看月亮——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新书分享会”在穗举行,作家萧耳分享了她的创作感悟,并与现场读者进行文学对谈。
    《中产阶级看月亮》是萧耳最新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水平与趣味理念,他们沉浸于精神层面的契合;然而,分分合合的18年间,想象的浪漫慢慢破碎,构建的精神追求也逐渐沦落。小说聚焦城市生活,以主人公青瓦和春航的爱情故事,迂回讲述了“中产阶级”在现实焦虑中对浪漫生活的追求和人到中年的精神困境。
    中产阶级概念并不明确
    羊城晚报:《中产阶级看月亮》这个书名有两个关键词“中产阶级”和“月亮”,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关键词组成书名?
    萧耳:“中产阶级”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明确概念,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这样的认知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中产阶级”呈现的是一种非常辛苦的状态,特别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像小说里写到青瓦职场上的各种困境、经常失眠,春航的奔波劳碌和他的同事过劳死等等,都是当下的真实生活。而生活中“看月亮”也很容易明白,是小资趣味的残余,一个特别浅显的精神上的浪漫追求。所以,我就简单粗暴地把它们抓了起来。
    城市生活中的“精神与现实”二元对立
    羊城晚报:《中产阶级看月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两本书有相似的内容吗?
    萧耳:我很喜欢毛姆的小说,在定书名的时候的确也借鉴了《月亮和六便士》,但与该书的气质相差较远,因为它是脱离原来的生活彻底转向逃离。而《中产阶级看月亮》虽然也是从精神和现实的层面出发,但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没有完全脱离生活,在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精神与现实”的二元对立状态。
    羊城晚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精神与现实”二元对立的状态,具体是怎样呈现的?
    萧耳:比如青瓦,她在进入房地产公司之前,一直跟着导师在一个文化的小圈子里混,但最后还是从了商。比如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的春航,他内心有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但后来慢慢地消灭了。他想去西藏,想去美国看篮球赛,但他身体充满着不和谐的声音,患上了肝炎差点死亡。
    另外,小说中青瓦和春航成为情人交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构建美好再打碎、幻灭的过程。首先构建了很多美好的细节让人感觉是真实的,然后再一点点撕开真相让人看到最本真的原来。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美好不可能永恒呢?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表达真实的东西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是一点一点看到真相的过程。
    焦虑催生的“逃离”情绪
    羊城晚报:生活在城市的“中产阶级”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焦虑”,小说中有没有去表现他们的焦虑?
    萧耳:没有刻意去渲染焦虑,但是人物渗透出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公青瓦面临母亲去世、职场挤压等诸多现实问题失眠成常态,在婚姻里也是昏昏欲睡的,与丈夫没有真正的灵魂交流,后来在房地产公司虽然很成功,但她也很快感到厌倦,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无力感、疲惫感。这也是推动她主动寻找春航的动力,现实越灰暗她越要寻找。但春航只是青瓦构建的浪漫形象,他本身不过是一个平庸的男性,当青瓦发现春航并不是那么一个英雄形象时又会焦虑。所以整个就是一个焦虑挣扎、反复无休止的过程。
    羊城晚报:这种“焦虑”一定是要求找到灵魂伴侣才能缓解吗?
    萧耳:其实,在现实中追求精神浪漫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主题是“逃离”,这与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面那个标准的中产阶级要逃离是呼应的。书里面有一部分写到,青瓦他们离开城市到崂山旅游,实际也是一个特别的“逃离”意向。在去崂山之前春航已经疲惫得不得了,但在崂山他却很兴奋和激动,回忆了很多美好的点滴,有一种逃离当下的感觉。而青瓦的丈夫洪镕从中国去了美国也是一种逃离。他把去大洋彼岸作为一种提升自我的想象,逃离了原本的城市生活。
    城市是人物命运关键承载地
    羊城晚报:我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相对而言,城市文学创作规模较小,《中产阶级看月亮》作为一部城市文学作品具有怎样的特色?
    萧耳: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也很快。《中产阶级看月亮》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城市变革、城市空间问题上,而是关注了城市中生活的人,这部分人还都是受到高等教育、拥有浪漫基因的“文艺青年”。这部小说特别在乎的是一种日常性,是对生活的延伸,讲的是城市生活。
    羊城晚报:书中涉及了多个城市,比如杭州、上海、广州等,为什么选择了这些城市叙事?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萧耳:小说里写的都是南方城市,城市帮助人物完成性格塑造和人生转变,在他们不同阶段和节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地点是杭州、上海,这两个地方是我长期生活的两个城市,我比较熟悉可以深入。青瓦和她丈夫的故乡放在苏州是作为一个终极的归宿。春航的人生跌宕关键点都放在武汉,让武汉构成他的野、承载他的命运。纽约则作为一个彼岸,作为“中产阶级”出走逃离的地方。而广州浓情蜜意、小资情调的城市气质,成为青瓦和春航情感高潮的发生地,是两人所有心理的、精神的、身体的表现最密集的部分。
    《中产阶级看月亮》作为一部表现城市中产阶级男女深陷围城的小说,讲述着他们的渴望与突围。但作者萧耳表示,她写作时刻意远离消费主义、物化女性,意图通过抬头看月亮与低头过日子的向度,建立小说的血肉。而作家毕飞宇也把这部小说称为“一部陌生的小说”,“小说内部的人物和生活场域我都是陌生的,如果不是萧耳,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