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通识》读后感1000字: 常识的部分,我想着能把十个部分里的重点整理出来放在公众号上,一方面分享,一方面当成笔记,日后好用。 今天书不在旁边,我们聊作者阿城在写完常识后,谈到为什么会在文学刊物上介绍人的生理本能时(书中常识部分多数与生理有关),说的一番话: “我向来读书太杂,杂到让人看不起的地步,杂到墓志铭上可以写「读书荒芜,不足为训」。不少人写文章是为吓人的,因为所写的与其说是「高见」,不如说是常识。当然,我就有这种嫌疑。不过任何高见,如果成为了生活或知识上的常识,就是最可靠的进步。” 说到常识,就要承认自己欠缺它。 今天上午炖牛肉,因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炖烂,店里做饭的徐姐看了着急,让放些白醋,软化它,她让我想想为什么喉咙卡了刺儿会喝醋?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一会包货的师姐也进来说,你放上两个山楂,熟的快。看,这就是常识。和盖房子前地基一定要打好一个道理,我们做饭、生活、工作、出行,也处处需要它。 从哪里获得常识? 这个应该是从小开始积累的,当然,随时开始都不晚。见过的人,吃过的饭,做过的事,读过的书,感受过的快乐,受过的苦难,感受过的淡漠与高涨,总会有一些常识在我们的脑子里刻字。它可能不一定非得学识多渊博的人来告诉我们,看起来不起眼,或者不太被看得起的那种人身上,也许有更多挖掘的可能。 作者说:“任何高见,如果成为了生活或知识上的常识,就是最可靠的进步。” 是啊,就比如我写东西的时候离不开音乐,它能让我更专注或者带来一些情绪,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尝试过不听,因为做事情的时候的确要专心,后来小邱来讲文案,我问他这个怎么办,结果他说他也是和我一样的“音乐患者”,我当时心里高兴极了,因为一直找不到同类,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我看了阿城写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边缘系统的(情感中枢)的艺术是音乐。 音乐由音程、旋律、和声、调性、节奏直接造成“频率”(不是旋律),加入这个频率引起痛苦中枢或快感中枢的强烈共振(不是共鸣)而导致放电,人就会被感动,感到悲伤,兴奋,沮丧,快活。读书笔记·音乐造成的频律可以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的反应,理性“来不及”掺人。而艺术无非是千方百计产生一种频律,在展示过程中加强这个频律,听者、读者用感官得到这个频律,而使自己的情感中枢放电。” 那我们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或者任何一种创作,是情感的表达,无法从感性里抽离出来,当然,不能否认在结构的把握或者逻辑上的确需要理性。 当了解了“音乐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情感中枢放电的方式”这个常识,未解的问题有了答案,以上是自己遇到的有关「常识很重要」的小例子,一个帮我找到了做饭的小窍门,一个帮着找到了为什么喜欢听音乐写稿子的原因,或者说强有力的说辞。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