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浦东巨变,一曲震撼世界文明史的交响曲——《浦东史诗》创作谈

http://www.newdu.com 2018-12-19 文汇报 何建明 参加讨论

    在上海人的眼里,“上海”是一个样;在上海以外的人眼里,“上海”一定是另一个样。上海是这样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城市,有时又像一本书,里面有许多你未知的知识。当你靠近它的时候,会发现你一定可以得到许多收获。
    写上海不写它的高度,是无法抵达它应有的水准的,因为这里有全中国最高的摩天大厦;同样,写上海不写它的深度也是失败的,因为只有了解288米深的时候,才知道其实在那里是有可以固实这个城市的花岗岩层的;自然,上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宽度,因为它有大海,这是你第一眼就该关注的地方;上海又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城市,弯曲的弄堂和幽静的小街仍是它的重要部分,忘了这城市的本色就等于白来一趟……
    是的,我发现过去大家对上海的认识和了解其实非常狭窄而有限,比如:只知道上海人“小气”而并不知上海人大气的时候可力撼地球、气吞山河;上海人锐意改革、思想解放的时候比任何地方都有魄力与创新意识。还有,上海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能力……
    现在你再到上海看一看,在黄浦江的东西两岸走一走,你不可能不怦然心跳,不激动万分,因为它实在太美,几乎可以美过世界上任何著名大都市——那些城市不是老了,就是朽了,要么便缺乏基本的人气,而本质上也没有上海美——无论是气势还是建筑本身,无论是城市的人文品质还是时代风貌。
    上海自然是特别幸运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伟大引领者和卓越的领导者。假如没有浦东开发开放,今天的上海不可能发展得如此美、如此快。没有上海几届卓越的领导人和一批批优秀建设者及广大市民们的努力与创造,上海的今天肯定是另一个样……
    回想1997年5月17日,时任法国总统的雅克·勒内·希拉克先生第一次来到上海浦东,下榻在刚刚建好的汤臣国际酒店。那时的浦东,正在大建设之中,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希拉克总统被新浦东的蓬勃生机与美景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他十分兴奋并期待地向中国主人表示:我愿意在这里面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作演讲,因为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那次演讲中,希拉克先生很动情地说:大运河是历史,长城是历史,浦东也是历史。
    是的,浦东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人类一段卓越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充满激情、浪漫和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历史。这一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浦江而变得那样炽烈与壮丽、凄婉与唯美——
    上海人愿把黄浦江视作自己的“母亲河”,它仅是对于上海人而言。毕竟没有黄浦江,也就没有了“阿拉”上海人。然而,多数上海人并没有意识到:黄浦江其实还是一条世界上最富情调和浪漫的爱情之河。是这条爱河,让一对苦苦相思了千年、深情凝望了百年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
    这对情深意长的恋人便是“浦东”与“浦西”。这是我对新上海的一个重要发现。
    事实上,这个发现或许对所有上海人来说,都是新鲜和怦然心动的事。每当夜晚,你只须在外滩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再神思飞扬一下,难道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气势磅礡、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盛大无比的“婚礼”中吗?而这永不落幕的婚礼主人便是浦东、浦西这对世纪重逢的“新郎”“新娘”。
    读懂大上海(浦东与浦西,加中间的黄浦江)需要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和深度,还应有哲学与文学的理解——这里的文学并非全是浪漫与畅想,而是渗透在上海滩的每一块石头路基里和沉积在黄浦江边那些泥沙之中的人文思想与社会气息。
    其实,写浦东发展史,还不如说是在写上海重生记。因为假如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浦东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公主”盛装归来,“东方王子”的上海,真的可能将被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应邀采写上海的浦东,使得我有机会比较全方位地对上海尤其是浦东作一细致的了解,有的时候这种了解非常深入,令我自己都感到吃惊。老实说,写上海、写浦东是件并不轻松的事,尤其是突然接受的差使。但我依旧欣然接受,因为上海和浦东的改革开放史,着实值得一写。它的精彩、宏大和史诗式的巨变,就像一曲震撼世界文明史的交响曲,如果没有人去谱写与弹奏,简直就是对中国和时代一种侮辱与玷污。
    而浦东开发开放史,又何止影响到了上海的发展与未来,它是我们整个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场伟大革命和伟大建设。后来的结果证明,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中国改变在本世纪的世界地位,其实作了最精彩的预演和成功的实践。
    今天,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站在外滩,看一看黄浦江两岸的新上海,不可能不激动,不可能不自豪,也不可能不感叹其绝伦无比的美丽与壮观。
    城市其实跟人一样,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片公园,都是有其生命的,它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从“丑小鸭”成长为天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城市的成长过程和成熟过程呢?《浦东史诗》力求做到的,就是通过真实和艺术的文字来向人们介绍这个过程,因为它是我们当代人所创造的奇迹——仅用不到三十来年的时间,造就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这座伟大城市的新精神。
    浦东,以及延伸到今天的整个大上海,是如何造就的?那些艰难岁月与积聚的精彩,绝不是几篇报道、几部电视片所能传递完的内容。它就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泪下、美轮美奂、余香千载的交响与史诗,凡是被它感动的人都会心悦诚服、顶礼膜拜。
    其实“上海”并非全是上海人的上海,而“上海”二字的本身也并非那么死板与简单。它的蕴意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上海”二字,其实从来就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一种精神,因为这个城市就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我们淹没与湮灭……
    还有,我们无需出海,只要把自己的堤岸坚固好,“世界舞台的中心”其实就在我们的脚底下。
    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制造浦东的人物,他们真的应该被历史记载和人类认识,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那只等于翻了翻上海这部本书封面,内容其实你没有看。
    诚然,我的作品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五个月的采访和写作时间里,其中还有一个月因为突发性的“带状疱疹”剥夺了我宝贵的部分书写“浦东史诗”的时间。这得怪“上海的高度”实在有些难以攀登。
    《浦东史诗》其实只是一个“序曲”,真正的浦东史诗还在继续谱写和延伸,它可能在更大的一次机遇中到达新的高度,就像我们今天在浦东仍然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摩天大厦中间夹着不少破旧与落后的地方一样,浦东发展和开放的空间仍然很大。这需要更高智慧者去挥就大手笔。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