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道术之辨与古代文论的文道文术观

http://www.newdu.com 2018-12-0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中胜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诸子百家以各自的“道”和“术”立论,是各家借以安身立命的资本。诸子百家道术思辨的问题视野及思维向度,启示和影响了古代文论的文道文术观。古代文论不仅谈“文道”也谈“文术”,更注重谈两者的关系。文学的不同层面、不同问题上有不同的道术关系,道中有术,术中含道。历代文论有大量内容谈的是字法、句法、篇法、平仄、用韵等具体技法,这些看似零碎松散的论述背后,却隐含着根本性的文学理念和学术思想。对于“文道”“文术”问题的探讨,体现古代文论既关注文学普遍规律的探究,又注意文学具体技巧的分析,既有抽象理论的思辨,也有鲜活技法的点评,在思维方式上和言说方式上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 键 词:道术之辨/古代文论/文道/文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750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键词视野下《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成熟期的话语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7BZW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子学与古代文论的思辩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51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赣州 341000 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文学的问题说大可至天地,如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文心雕龙·原道篇》),说小可至具体的字法句法篇法。那么,什么才是文学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呢?什么又是文学的细枝末节呢?这就是历代文论的文道文术观。“文道”就是为文之根本,“文术”则是为文之细枝末节。如果要寻根溯源的话,古代文论的文道文术观与先秦诸子的“道术之辨”是一脉相承的。诸子对于天地万物的道术思辨,在问题视野和思维向度上,启示和影响了古代文论对于文道文术问题的思考。
    一、诸子的道术之辨
    刘勰说:“诸子以道术取资。”(《文心雕龙·才略篇》)诸子百家,以各自的“道”和“术”立论,或者是对天地之大道的探究,或者是对国策治术的呈献,是各家借以安身立命、立言立论的资本。
    道家对于天地万物之“道”的探索,最富于哲学思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万物皆有道,但万物又都不是他所说的“道”。他所说的“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和“万物”之间是总一和分殊、源和流、根本和枝叶、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冯友兰认为,老子所谓的“道”即“天地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非具体的事物”。①“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解字·一部》)在现代数理科学观念看来,“一”比“万”要小,但在中国古人看来,“一”比“万”要大。“道”是“一”,是根本是源头,“术”是“万”,是“道”之分衍具体化,是“一”所生。
    传承老子的“道”论,庄子则更进一步关注“术”与“道”的分衍关系。《庄子·天下》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常被学人提起。庄子认为,古人是很完备的,“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又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地神明、山川万物、天下百姓,都是他们关涉的内容,足见其视野之宏阔。而今人都是“一曲之士”,秉持的是“方术”是“技”,虽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但“不该不备”,只适应于一隅一方,视野不开阔,思想不宏通。点出其宏阔视野。当然,“一曲之士”秉持的“技”和“术”并没有与终极之“道”相脱离,正如葛兆光指出:“‘裂’并不意味着与终极之‘道’脱离而只是各得其一,‘诸子出于王官’的说法虽然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也可以移来作这种知识与思想分化现象的象征,当‘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时代,人们针对着不同的环境和问题作出反映,于是有了儒、墨、道的不同思路,也有了各种数术方技家的不同技术,还有了各种实际执掌政权者的不同策略,而各种‘传’、‘论’、‘撰’甚至是‘抄’的著述,在那个共同的知识源头中各自刺取若干,就仿佛息壤一样繁衍出种种著作,演成了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场面。”②庄子说各家都是“术”论,相对而言,道家更多地探究“道”,钱锺书就说:“《列子》与《文子》、《老子》、《庄子》皆道家之言道而不言术者。”③
    儒家也讲“道”,《周逸书》就谈到“天道”、“地道”、“人道”。《周逸书·武顺解》:“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中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④《周逸书·武顺解》:“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⑤孔子更是多次提及他的“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父之道”、“先王之道”。(《论语·学而》)孔子忧虑的是“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又如“宁夫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有道”,指政治清明,“无道”指政治黑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善养“浩然正气”,其“气”“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上》)朱熹解此“道”为“天理之自然”⑥,即人间正义之道。儒家的“道”更多地是天理在人间的自然正义,即人道,也即人伦道常,这是做人的根本大道,为此,为君有君道,为父有父道。孔子所说的人道无非是“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相对于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本体之“道”而言,儒家的“道”面向现实人间。
    如果说儒、道两家所说的“道”是一种普遍意义的理念,那么,墨家、法家、兵家等所说的“道”则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属于“术”的层面。如墨家主张亲士、修身、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等,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略,是“术”的层面。管子对于抽象的“道”有一定的体认:“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管子·形势篇》)“道”无所不在,也无所不施,是为“一”,同时,“道”的具体运用又千差万别,是为“异”。管子虽然谈的是“道”,但其落脚点更是在谈“道之用”也即“术”。如管子讲“七法”,其中就有“心术”一目,一部《管子》单从篇目就知其内容大概,如“牧民”“权修”“立政”云云,其内容无非是讲权术、政术、驭民之术,正如《管子》校注者黎翔凤所说:“《管子》树义有五:曰政治,曰法令,曰经济,曰军事,曰文化。”⑦鬼谷子也是如此:“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鬼谷子·捭阖》)⑧显然,他所谓的“道”其实也是讲治理天下之“术”。法家之后起韩非子对于“道”也有一定认识:“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韩非子·解老篇》)又有所谓“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安术”是治国安民的政治权术,而所谓“危道”,是乱国扰民的,也是属于“术”的范畴。韩非子又主张“守道”,这个“道”实质上也是属于“术”:“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他也强调“术”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认为“主之所用也七术”(《韩非子·内储说上》)。
    圣人云:“道济天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道”是“形而上”,是抽象的,“术”是“形而下”、是具体的“器”。圣人所言,是“道术之辨”的经典表述。先秦诸子对于“道”与“术”的理解,涉及天地万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范围之广、思考之深,代表着中国文化思维和思想的全面展开,其轴心性、基原性特征明显,后世许多命题和思考从这里生发和起源。汪涌豪指出:“‘道’是传统哲学中标志着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范畴,作为儒道两家均着力强调的本体论名言,它涵盖了古人对天人问题的根本性认识。”⑨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就其思维路向来说,仍然是“道术之辨”的另一种表述。道术问题可以施之诸多领域,如军事方面,孙子论兵,有道有术,战略是“道”,如“存亡之道”,又云:“经之以五事”,其一曰:“道”;具体的战法则是“术”,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云云。又如艺术方面,桓谭著《新论》,其中有“琴道篇”,说琴道“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云云。⑩天下万事万物,皆有道有术,文学自然也就有“文道”与“文术”。这是以下我们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