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运涛《私奔》:我是我自己的

http://www.newdu.com 2018-11-02 文艺报 魏华莹 参加讨论

    写儿时情、闺蜜意的故事在张运涛的小说中并非首例。在小说《私奔》中,慧慧从小就是特立独行的女孩子,因行为落落大方备受四邻称赞,被誉为人尖子,也被同村长大的丽亚无比羡慕。17岁那年,慧慧偷偷跑到自己喜爱的中学老师家里,独自把自己嫁过去了,不顾父母的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小小年纪就实现了我的婚姻我做主。和刘老师结婚后又抛夫弃子,找到了更为年轻的小苏,并和小苏从县城迁居省城。后来因小王的出轨,慧慧又决然抛弃了他,来到大上海重新结婚,并过上安逸的生活。
    可以说,私奔自古都带有女性的自我解放命题。从古代的卓文君,再到民国时期的新女性,几分飒爽英姿、自由奔放,更多显现出城市、现代的、摩登的况味。近百年前,鲁迅在《伤逝》中让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利”,毅然奔出家门,和涓生开始美好生活。最终,因爱没有附丽,无法生存,子君被父亲领回家,默默死去。即便如此,鲁迅仍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在张运涛笔下,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国,来自最深处的乡村女性,也在自我解放的路上一路奔跑。有率性而为的慧慧,有紧跟其后的丽亚。最终,丽亚完成对慧慧的讲述,慧慧完成对丽亚的人生指导。同时,丽亚和慧慧都抛却过去,为自己改了名字,丽亚试图改为王慧琴,慧慧早已变成了王明媛。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女性的自我解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私奔早已成为落后的话语系统,自由奔放已成为新的命题。
    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乡村女性故事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既有认知。关于乡土小说、进城故事,也许路遥的《人生》影响太大,我们的认知都没有办法绕过去,高加林的进城故事,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样是追求爱情,乡村女性刘巧珍和城镇女性黄亚萍显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刘巧珍温婉、含蓄,黄亚萍热情、奔放,她主动出击,抢走了尚属于巧珍的加林哥,巧珍在被爱情抛弃的伤痛面前只好默默流泪、忍受,另嫁他人。可以说,刘巧珍的美丽、善良、爱的含蓄深沉打动了无数人。时代在滚滚前进,女性在自我解放的路上越走越远。所谓的旧伦理、道德早已被粉碎,甚至该有的牵绊也无从谈起,女性完全可以畅通无阻地开启新生活。
    然而,严格说来,这并非是完整的私奔故事,从古至今,关于私奔的主题,都应是男女同步的,慧慧的私奔,却总是单向度的,是自我的奔跑和对男性的遗弃。在她的世界里,男性只是工具,因而,她的私奔也是一个人的私奔。婚姻对她来说,是自我解放,更是人身依附,她在不同男人之间游走,依靠刘老师从乡村迁入县城,依靠小苏老板从县城来到省城,依靠老吴从省城来到大上海立足,她并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身份认同。用丽亚的话来说,“她又没文化,不靠男人怎么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立脚?”然而,她的出场,那褪尽的乡村底色,那展露的贵气仍是虚无和自我粉饰的,她的炫耀和得意仍来自女性的身体力量。
    自古以来,女性的弱势和悲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自民国以来,随着现代思维的引入,打开视界面向西方,女性解放、新女性的定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普遍认可。从民国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悲剧,再到一代代新女性发出宣言,抑或身体力行奔出家门、抗婚求学,到城市去、到延安去,到活泼自由的空气中去;再到李双双、林道静的自救之路,进而到新中国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似乎觉得女性的解放早已经完成。
    然而,小说《私奔》却不经然揭开了一个大问题:如果女性的自我解放伴随的仍是再次依附,自立从何谈起?如果说女性精神解放转了那么多圈,还是要回到嫁人改变命运的旧圈套去,这不免令人沮丧。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设立一个高高在上的慧慧,一个不断进城的“成功者”形象,虽然他的心理认同更多倾向丽亚,一个较为普通的女性,她对“成功者”的仰视,她的艳羡不可及,却使我们看到生活可以落到实处,而不是一直端立在别人的目光中。她的小步走相对于慧慧的大踏步虽然落后许多,但却使我们看到步步跟进和被带动的力量。毕竟,丽亚这样的相对平凡女子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小说好就好在作者没有以简单的泛道德化来考量,只是讲述他周边的女性生活,也许是他的同学,也许是他的同代人,也许是他目力所及,这些乡村女性进城的挣扎和她们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使我们看到城市化过程中更多人的命运,以及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仅是男权话语的遮蔽,女性自身的定位仍存在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