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傣族支系众多, 口头诗歌也多种多样。以西双版纳的傣泐, 德宏的傣讷以及玉溪的“花腰傣”之一傣雅作为样本, 俯瞰式地介绍了傣族口头诗歌的种类和内容, 及其各自传承者 (民间歌手) 的情况。在不同地域的傣族, 其口头诗歌皆遵循着相似的韵律规则。但是不同的傣族支系社会发展情况不一, 有的形成了职业化的歌手“章哈”, 有的形成了半职业的歌手“摩哈”, 有的则没有形成独特的歌手群体。 关键词:傣族口头诗歌; 传承者; 章哈; 摩哈; 作者简介: 屈永仙 (1983-) , 女, 傣族,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文学研究。; 基金: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台语民族跨境族源神话及其信仰体系研究” (编号:14CZW070) 阶段性成果; 诗与歌, 在传统概念中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般认为不能谱曲合乐而唱的, 只能口头吟诵的称之为诗, 只有那些能够谱曲合乐而唱的才称之为歌。然而, 傣族的诗和歌至今仍然融为一体, 即使今天存放在佛寺内的大量贝叶经, 有的是以韵文体形式的手抄本, 既能合乐而唱又能口头吟诵。文章所说的口头诗歌, 是指每个民族代际口耳相传下来的, 形成独特民族艺术的诗歌。这些诗歌绝大部分没有所谓的作者, 而是集体的智慧和作品。同时, 笔者所要讨论的傣族口头诗歌, 仅指传统中集体创作的民歌, 而不包括现代的新民歌和流行歌。 傣族有多个支系, 彼此在地理环境、历史迁徙、社会经济形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些区别和特性。例如, 西双版纳以傣泐 (也写成傣仂) 支系为主, 德宏则以傣讷 (也写成傣那) 支系为主。他们均很早受到了南传佛教的影响, 为了传抄佛经, 傣族先民在巴利文的基础上创建出自己的文字。从此以后, 世代流传的口传诗歌就兼有了书面和口传的二元形式。而在玉溪和红河地区, 有许多人口较少但是彼此之间区别略大的傣族支系, 例如, 新平县有傣雅、傣洒、傣仲等, 金平县有傣泐、傣浩、傣丹等。有的仅隔几公里的空间距离, 虽相邻而居, 彼此差别却很明显。他们也有若干共性, 比如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南传佛教的影响, 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创建出本民族文字, 其诗歌大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 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不同支系的傣族口头诗歌却有着共性, 遵循相同的韵律规则。同时, 由于傣族支系具有方言区别, 以及受到居住地相邻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所以不同地域的傣族其口头诗歌的表现就各有风格, 在传承的过程中就出现不同的传承方式和审美趣味。下文中, 笔者从西双版纳、德宏以及其他地区的傣族三个片区来分别介绍傣族多样的口头诗歌情况。 一、西双版纳傣族口头诗歌及章哈 (一) 傣泐情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 西双版纳傣族人口31.6万, 以傣泐支系为主。此外, 思茅地区江城县, 红河州金平县的勐拉, 绿春县, 个旧市的石榴坝有少量分布。老挝丰沙里省的勐乌县, 南塔省的勐新县;泰北的清迈和清莱等地均有分布。这些傣 (泰) 泐, 几乎都是在几百年来逐步从西双版纳分批迁去的。但不论他们迁到何府、何县定居, 至今仍自称“傣泐”。据资料显示, 使用傣泐方言的人数, 在东南亚地区保守估计有不下70万人。除了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泐外, 缅甸至少有20万人, 老挝至少有14万人, 泰国有9万人, 越南有5千人。1甚至在越南战争期间, 老挝和越南的一部分泐人迁往美国和法国, 傣泐已形成国际性的族群。无论迁到哪里, 他们都将独特的泐文化带到了当地。 “泐”字, 其原始的含义有多个解释。据傣文古籍记载, 在召片领一世帕雅真未统一西双版纳以前, 这里古称“勐泐”, 又有“泐西双邦”之称。因此, 居住在“勐泐”的傣族自称“傣泐”。民间也有流传, 说西双版纳有一条河流叫“南泐” (意思是泐河) , 居住在两岸的傣族就自称为傣泐。泰国民间还有的解释说“泐”是指彪悍善武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因为他们头顶上的独特堆髻而被称为泐人。以上关于“泐”的种种解释, 至今并没有定论。 相对来说, 傣泐是所有傣族中几乎全面信任南传佛教的一支, 虽然他们也保留了底层的原始宗教和多神信仰, 但是总体来说佛教文化更强势些。最具体的表现是, 在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寨神, 每个勐有自己的勐神, 这些寨神或勐神通常坐落在村寨外围的一片树林中, 那是不可侵犯的竜林。这种寨神或勐神的崇拜, 以及对森林、水和大地等诸多大自然的崇拜都体现在傣泐人的口头诗歌中。 (二) 口头歌手章哈 在传统的傣泐社会中, 有四种人显得比较重要:一是“波曼”, 他是一寨之长, 通常是第一个建寨者的男性后裔世袭, 或者通过神选出来的男子。波曼的主要职责是代村民祭供寨神。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祭祀寨神仪式外, 在日常生活中, 村民凡遇到红白喜事就必须请波曼代为简单告祭。可以说“波曼”是傣族原始宗教生活的首席代表。第二种人是“波占”, 是专门负责带领信徒定期在佛寺礼拜的男子, 他们通常是还俗的僧人, 熟悉并掌握各种佛教礼仪和佛教经典。除了佛教入夏安居期间带领众村民定期到佛寺赕佛诵经外, 在日常生活凡是有关赕佛的场合中, 他们也要负责主持仪式。第三种人是“摩雅”, 可以理解为巫师或巫婆, 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 过去负责给村民念鬼驱邪和用药, 对传统的村寨生活起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很少了。第四种人就是“章哈”, 即歌者或歌匠, 他们以唱歌为生, 是傣泐社会精神生活的核心人物。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唱歌使人快乐, 没有章哈的歌声, 在我们生活中就像吃菜没有盐巴, 吃饭没有糯米。”盐巴是五味之一, 任何一道菜都缺不了它, 而糯米是傣族最爱吃的主食。把章哈比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和最喜爱的糯米, 可见章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国内学者有“赞哈”和“章哈”两种写法, 从傣语发音来看, “章哈”一词更恰当。“章哈”一词中的“哈”有几个意思, 其中很多人忽略了它也有“创编诗歌的行为”这一层含义。民间常常说某人会“哈”[xap53], 就是指他会唱歌, 懂得韵律规则。笔者认为这是“哈”的第一层意思, 之后才出现了章哈的第二层意思, 即歌匠或歌手。再到后来又形成了专门的术语, 指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但是在多层意思中, 歌手的说法最广为人知, 一提起“章哈”大家就想起傣族歌手, 所以狭义的章哈就是歌手。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说的章哈, 仅指传统社会中的口头歌手, 并不包括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新民歌或者流行歌的歌手。 章哈演唱有独唱和对唱两种模式。独唱的情况很简单, 可以有伴奏也可以无伴奏, 所唱内容比较简短, 可以叙述一段简单的历史, 或描述社会的发展, 或抒发个人的情感。可以在山间地头唱, 也可以在隆重的舞台上演唱。这是最基本的章哈演唱模式。章哈对唱一般是在室内盘腿而坐地唱。每逢村寨中举办的各种仪式活动, 东道主就邀请章哈及其笛师搭档来演唱助兴, 将他们视为重要的贵宾来招待, 专门在堂屋中设一位置, 垫上崭新的厚褥子, 请章哈坐在上面, 并备上一桌美食供其享用。章哈就在厚褥上坐着唱歌, 左手拿着折扇遮住嘴巴, 眼睛微微下垂, 专心致志。旁边坐着是笛师。每当他们唱累了可以躺在厚褥子上休息。章哈演唱长篇叙事诗的时候, 常常以问答的形式对唱。以笔者2014年在勐遮镇采录的创世史诗《捧尚罗》为例, 女章哈先唱第一段“英叭神造天地”, 然后是男章哈唱第二段“神划分四大洲”, 再然后女章哈唱第三段“江河湖海形成”, 男章哈继续唱第四段“众天神诞生”, 如此轮流下去共同完成整部史诗的演述。此外, 章哈还可以在山林中对唱, 内容以情歌为主, 这种情况一般没有笛子伴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男一女在山林中放声对唱来表达情感的情况几乎绝迹了, 只有歌舞作品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传统”。 章哈在村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章哈所演唱的内容, 有时是叙述与仪式相关的诗篇, 内容多是神话故事。例如, 上新房仪式上常演唱的《桑木底教人类建房》;有时章哈演唱只是来助兴添彩的, 内容大部分是即兴创作的祝福之词。例如, 婚礼上所唱的《述款》是赞美和祝福新人的。 在习得和成长的过程中, 章哈通常需要师傅的指导和引领。先是认知傣文, 达到读写的水平, 然后努力记忆各种短篇的诗歌。在此之后, 尽量在某些场合练习独自演唱, 慢慢地记忆更长的歌, 或者将长篇的叙事诗分解成若干版段进行记忆和整合。一个合格的章哈, 既能独自演唱, 也可以和别的章哈对唱。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 在传统的框架外, 都需要即兴创编一部分内容, 或夸奖听众或感叹社会动态, 这种即兴创作是章哈的基本功, 也是比较难的部分。 (三) 傣泐口头诗歌的特点 傣泐方言称诗歌为“甘哈”[kam33xap53], “甘”即话或语言, “哈”译为唱, 所以“甘哈”就是指那些具有韵律和曲调的诗歌。可以用来参照对比的一个词是“甘案”[kam33an11], 指用来阅读的 (而非唱诵) , 无曲调的文本。也就是说, “甘哈”是韵文体, “甘案”是散文体。从内容来分类的话, “甘哈”有许多丰富的种类。例如, 生产歌, 傣泐方言称为“甘哈黑衣赏”, 生活歌称“甘哈伙如好金”、仪式歌称“甘哈唯缓干”、情歌称“贯竹”、山歌称“甘哈坝梅”、习俗歌是“甘哈保外尼”、儿歌是“甘哈鲁宛”, 等等。[1]因各地方言有所不同, 对口头诗歌的各种音译也是有所不同。这些口头诗歌的分类名词, 目前还没形成广被认可的固定词汇。 傣泐的口头诗歌曲调优美婉转, 但是相对于德宏四十多种曲调来说, 西双版纳傣泐的传统民歌曲调种类相对较少。可以从章哈演唱的开头词来对章哈调略做区别, 最典型的也是所谓狭义的章哈调, 通常是以“召…哎…召”开头, 直译是“主人啊主人”或者“君啊君”, 可以理解为“请众人听吧”。以这样开头的章哈演唱, 通常以两个章哈落座对唱的模式, 准备唱几个小时。章哈个人独唱时通常以“柳…哎…柳”开头, 该词没有具体的实义, 姑且将之理解为此刻或现在。男女情歌对唱常以“烘…哎…烘”开头, “烘”是指凤凰, 凤凰情歌就是以这种甩词开头的。凤凰情歌可谓是傣泐最精彩的口头诗歌, 傣语称为“散烘”。下面这段凤凰情歌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 上面这段歌词中, 有下划线的地方就是押韵的韵脚 (下同) , 从中可以看到, 傣泐的口头诗歌遵循连环式的腰脚韵规律。上句唱词的尾词与下句唱词的中部 (腰位) 某个词发生押韵。如同锁链一样环环相扣, 一句赶一句往下发展。这种连环式的韵律使诗歌富有极为强烈的节奏感, 这种韵律特色不仅存在于短篇的口头诗歌中, 也存在于长篇的叙事诗和史诗中, 例如下面这段节选自章哈口头演唱的创世史诗《捧尚罗》: 总之, 无论是短篇的情歌, 还是长篇的叙事 (诗) 歌, 在诗行之间都有一条“韵律链”, 一环扣一环绵远不绝, 这种韵律使演述朗朗上口。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韵律, 历代歌手或者诗人们也不可能完成长篇叙事诗的创编。西双版纳职业歌手“章哈”不仅仅能够即兴演唱短篇的山歌和情歌, 他们还负有重要的职能, 那就是为广大不识字的民众演述长篇叙事诗。诗歌虽然以佛教经卷的形式流传, 但是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 还含有大量的傣族历史传说和地理历法知识。章哈必须记忆这些几千上万行的诗篇, 然后再以口头的形式为民众演述。由于各自的记忆力不同, 即兴发挥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他们每一次的演唱都会产生不同的“版本”, 从而产生口头诗学意义上的所谓的异文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