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屈原生年、卒年与享年新考

http://www.newdu.com 2018-10-08 《中原文化研究》 郑志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屈原的生年、卒年和享年的确定,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屈原的生年,学界分别有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40年和公元前353年诸说。关于屈原的卒年,学界分别有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99年诸说。关于屈原的享年,学界此前一致确定为62岁。如果将可信的历史文献、与屈原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以及屈原留下的作品进行综合对照研究,上述诸说均有其内在矛盾和不能通解之处。屈原生年应以公元前353年为宜;屈原卒年应以公元前278年为宜;而屈原享年应以74岁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关 键 词:屈原/生年/卒年/享年/新考
    作者简介:郑志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楚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诗经》《楚辞》研究。
     
    屈原虽被中国文化界特别是文学界研究了两千多年,但时至今日,关于屈原的生年、卒年和享年仍在学界争议不休,未获定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屈原本人和他深爱的楚国几乎同步经历了类似“飞鸟折翼”式的特殊命运转折,使得可信的历史文献几乎被毁灭殆尽。二是早期史学界对屈原品格的对立性评价(以司马迁和司马光为代表)导致历史语境中的屈原和楚辞文学语境中的屈原渐渐分为两途。三是以往的楚辞研究专家大多以“文学”视角诠释屈原作品,不自觉忽略了楚辞本身具有的“史诗”性质,从而出现了将楚辞作品与史料中的屈原进行结合互补研究的空白。如此一来,对屈原生卒年和享年的考定产生逻辑混乱在所难免。本文将屈原作品作为“史诗”进行细绎研判,并将屈原本人可信史料及与屈原关系较为密切、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历史人物的可信史料进行对照和梳理,从而对屈原生年、卒年和享年作出重新判定。
    一、屈原生年及被任免“左徒”的时间段析疑
    关于屈原生年,据郭沫若《屈原研究》推算为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卒年为“纪元前二七八年”“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农历)”[1]251,252;闻一多认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公元前299年“或在此稍前”[2]74,76;于宝林编著《中华历史纪年总表》亦采屈原生年为公元前340年[3]1287;汤彰平著《屈原传》,亦采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4]2;魏昌著《楚国史》判定,“屈原生活的时间段为约公元前340至公元前278年之间”[5]275,亦即认同了郭沫若对屈原诞生年份的判定;张正明著《楚史》认为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约卒于公元前277年”[6]237;林庚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中推算屈原生于“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正月初七”;浦江清、游国恩均认为屈原生年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4]2;而据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则推算为“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虽然对屈原生年的判定各有异议,但对屈原享年62岁,目前尚无异说。屈原生年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卒年和享年均值得重研判定。胡念贻对屈原去世年份虽未作确切考定,但对屈原生年的考定应予以采信,即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直至当下,虽尚未出土与屈原有必然关系的文物和文献,但可依现存可信的屈原传记文献,及与屈原有密切关系的相关历史人物的确切记载、相关楚辞等文学作品为据,用逻辑推演法分析、排除和归纳,亦有可能研究出屈原生卒年和享年的历史真相来。
    据柏杨《中国历史年表》记载,张仪被任命为秦国丞相在秦惠王后元二年,此年为楚怀王元年,亦即公元前328年。同年,张仪与齐相、楚令尹会于啮桑。楚怀王芈槐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率楚、魏、韩、赵、燕五国合纵联军攻秦。此役齐国虽然口头加盟,但军队迟滞于后方。合纵联军在函谷关前未战自溃。楚怀王之所以能够当上第二任合纵长,主要是因为苏秦在齐国被谋害。“合纵”“联横”两派政治学说,首为苏秦、张仪分别主倡。苏秦既死,合纵长楚怀王又首战告败,六国迅即丧失对“合纵抗秦”战略必胜的信心。而张仪“连横”学说便应运在“国际”上风靡一时,形势转强。这是苏张两人事先密谋共创的“国际关系”理论背景。如果按郭沫若和魏昌的判定,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则楚怀王即位当年(公元前328年)就任命屈原为“左徒”,当时屈原只有12岁。若按闻一多的认定,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则屈原当时亦年仅15岁。学界一致认定为屈原的《橘颂》创作于楚怀王元年之前,并无疑义。但一个12岁或15岁的少年此前即能创作出《橘颂》,必然为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逻辑和当时的政治经验逻辑所否定。若按林庚推算的屈原生于公元前335年,楚怀王元年屈原亦只有7岁,那《橘颂》不可能在屈原7岁以前就被创作出来。若按浦江清、游国恩推算的屈原生于公元前339年,那么怀王元年屈原也只有11岁,之前也不可能创作出《橘颂》。若按怀王自信奉“合纵抗秦”战略,到十一年(公元前318年)被五国推举为“合纵长”,而已为“左徒”的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间经过10年,此时屈原不过17至22岁。由出土的《鄂君启节》《秦惠文王诅楚文》,以及曾侯乙墓中的相关文物看,楚威王、楚怀王时代楚国已自觉纳入周文化圈多年。然而,依照“周礼”规制,春秋时代人们早已普遍形成“三十而立”的人才观念,屈原在17至22岁之间依照楚国当时的世袭惯例,被封为“三闾大夫”爵位则存在可能性(因为当时楚国实行的是官、爵并行分列制),但他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高官的说法则是靠不住的。综合考察古代宫廷政治制度,国王若年幼即位,必当选老成持重大的臣辅佐,重臣特别是首席文臣一般都不会很年轻;个别年龄特年轻者,《史记》必有明载。如“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项籍“初起时,年二十四”(《史记·项羽本纪》)。“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见,少年虽可进入高级官吏行列,但均有一个阶梯式升迁程序。司马迁《史记》对40岁后尚不发达者,均有画龙点睛之笔。如:“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乙子世家》)又如:“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等等。而对于30至40岁之间强壮之年进入国家中枢机构的人物,《史记》一般不特别点明年龄,因为隐存“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的“周礼”规制下社会观念的通行而已。
    据《离骚》开篇自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知,屈原采用的不是“干支纪年法”而是“岁星纪年法”。这种纪年法确定“岁星”绕太阳一周为12年,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摄提格”即“寅年”。值得注意的是,依“岁星纪年法”每隔12年即有一个“寅年”。那么,结合当时的楚国官制,“左徒”(楚人尊周王朝不设“大司徒”而设“柱国”;但楚人尚左,设“左司徒”,简称“左徒”即“第一副司徒”;“右司徒”即“第二副司徒”)是仅次于“令尹”“柱国”而与上古“纳言”相类似,相当于楚国中央“常务副秘书长”的高级职位。根据“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7]280的“周礼”规制,当时的超级大国楚国,一般不会让20岁左右的人担任“左徒”高职。屈原如果20岁前即任“左徒”,则以太史公著史惯例,必标明其年龄。而在同一列传中,贾谊标了年龄而屈原未标。虽然“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汉文帝对他“超迁”,也仅是“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即“中大夫”在朝班队列中居首位者,尚不属“列卿”。可见,屈原任“左徒”应在30至35岁,虽年轻但尚属正常的任官年龄段。由此,可反推屈原的可信诞生年份,以再上溯12年左右,亦即胡念贻所推定的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为宜。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字灵修)的生年,历史记载较为明确,即史学界确定的楚宣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这样来计算,楚怀王比屈原大两岁。屈原(芈姓,屈氏,初名正则,字灵均;后名平,字原)与怀王同姓,于辈分上可谓同辈兄弟。因俩人早期互相赏识,屈原青年时期即受封“三闾大夫”爵位无可无不可。虽然如此,屈原担任“左徒”要职当在楚怀王七至十二年(公元前322-公元前318年)之间。一方面,依楚国当时惯例,爵位虽可世袭,官职却一般要历阶而晋升;另一方面,史载楚威王在位10年,于公元前330年去世;楚怀王在父亲威王去世时年方25岁。按当时列国父亲去世儿子必守丧满一周年(跨3年)之制,世子芈槐于公元前328年即位为怀王元年。结合《史记·屈原列传》看,屈原并未参与楚怀王即位初期几年的中央工作。屈原在这几年应在较低官阶上任职。屈原当上怀王“左徒”之职应在秦惠公正式称王(公元前325年)并请张仪再次出任秦国丞相之后。公元前324年,第一任六国“合纵长”苏秦奔齐国任客卿。此阶段苏秦“合纵抗秦”被楚威王认同并确定了楚国加入“合纵”势力的国策。而楚怀王即位之初,奉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的原则,奉行父亲威王的既定战略方针。既然屈原与怀王在推行“合纵”抗秦这一重大国策上高度一致,那么《史记》所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8]1183(公元前322-公元前318年)也就落到了实处。此时期楚怀王的年龄当在33至37岁左右,屈原当在31至35岁左右。这一时期楚威王与苏秦确立的“合纵抗秦”战略被楚怀王认真遵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