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相宜:90后的成长是漫长的瞬间

http://www.newdu.com 2018-09-18 《大家》 相宜 参加讨论

    波士顿下雪了,在我记忆里,是这个冬天的第四场雪。与时断时续的初雪不同,也与后两场纷纷扬扬,瞬间冰封世界的鹅毛暴雪不一样。今天的雪,细细小小的,顺着乱序的风在空中胡乱而舞,伸出手试图接住一片冰莹,却在触碰的瞬间融化了,留下一丝转瞬即逝的冰凉。不要小看这样柔弱的雪,在不留意的时候安安静静地落下,落在砖瓦、落在枝桠、落在土地,第二天清晨,迎接你的将是一片白茫茫的纯净世界。就是在这样,窗外散着云刮着风下着雪,室内被暖气烘烤得焦躁的波士顿,我走进90后作家修新羽笔下的文学天地,准备着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忽然有流星的出现,风雪乍起。
    《不仅是雪》讲述的是两个“什么都不会”的青年男女在生活的寒冬里相互取暖、自我取暖,一夜成长的故事。“我”陪伴恋人印时在波士顿求学,他是父母在“我”25岁生日时介绍的相亲对象,一流高校的哲学博士,在外人眼里,性格温吞,做事谨慎,彬彬有礼。表面看起来,印时把自己与日常生活隔绝,与现实世界决裂,冷冰冰的,似乎是一个高傲的学术精英应有的样子。实则他“懦弱,疲惫,虚伪”,毫无生活能力,依靠别人照顾生活,更恐惧担当。前女友因身体原因在怀孕与生命择一时,印时全身而退,直至经家人与“我”相亲相恋亦难摆脱阴影,并郁结在与“我”的生活中。然而,“我”爱印时所有优点和缺点,他“在自我欺骗时才会有的表情,那是一个不相信天堂的人才会有的表情”,他看书的时候不让别人亲近,只有我可以出现。那些“我”身上缺失的个性在他身上凝结成冰凌般尖锐又夺目的吸引力,在他身边仿佛才能让自己完整,让自己特别。“我”爱印时,爱到想和他结婚,爱到怀上了他的孩子。“坐在印时身边,是永远也不会无趣的。”“他看书的时候,我就看他。我们都在学习,我学到的或许还要多一些。”“我”学会了与这样的男人生活,但似乎始终读不懂眼前熟悉又陌生,沉浸在哲学世界中的男人究竟爱不爱“我”,想不想与“我”构建未来。“我”听到朋友和母亲关于他欺骗的流言,不愿相信,自我安慰“他们不了解印时”。
    修新羽以哲学性的思辨层层推进故事的进展。这种思辨透过女性精神世界的自我构建和自我解构展开,女性视角复调性的叙述,带来真实生活的无力感,给读者设置了走进人物精神世界的路径,感受幽微情绪裂变:怀疑、宽慰、希望、迷失、无奈……现实一点一点摧毁生活信念、理想与爱意,个体的希望从无助的现实指缝中流失,日渐变得孤独,凄清,无奈更无助,直至自我坠落:“那么在这场白昼里,我的眼睛最先花掉。就像是一台终将被淘汰的机器,总要有什么最先坏掉,先是这部分,然后是那部分,边坏边修,直到再也无从修起。先是眼睛,然后我的手腕会酸痛,我的牙齿会松动,我的头发会慢慢开始变白。这世界总要把我们淘汰掉的。”明明意识到现在的生活“单调乏味空虚无聊”,但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人生轨道,“我”也只能在精神世界里不断给自己暗示,这样的生活很好,生活本来应如此。“他看书的时候我就看他”“年复一年”“我们是什么也不会的人”……重复地暗示,像是给自己加油打气,在随时崩塌的生活边缘得以悬崖勒马。好在作者长于思辨,可谓既智性,又清灵,她没有像很多青年作家一样陷入漫无边际的喃喃自语,纠缠于人物混乱而敏感的思绪,而是灵巧地穿梭于精神世界与现世生活中。生活实感反而透过叙述者精神和身体的视角,展现得更加立体生动。
    一切都有预兆,最可怕的是当你鼓起勇气,试图改变生活境遇,投掷一块石子打破生活的死水微澜,然而水面毫无回应,仿佛你从来没有努力过。
    “印时,”我说,“我们要赶紧回去结婚了。”
    印时不说话,不理我。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哑巴,只会在心里自言自语而什么都说不出来。我跑到楼下的餐厅里,拿着手机录音,又说了一遍:“我们要赶紧结婚了。”这次确凿无疑,我真的把话说出来了。
    这种沉默让人绝望,你无能为力,感觉水面开始结冰,你绝望地哭了,想留有尊严,“必须要给出他一个理由,一个能解释所有事情的理由,一个充分的、足够有冲击力的理由。”你想再努力一次。
    “我怀孕了。”我说。
    “我知道。”他回答。
    却发现水面已经冰封,不知道何时才会融化,不知道还会不会融化。你知道那一次次的试探已经用尽所有心力。母性在绝望的生活中被激发,其坚韧不仅在于生命的繁衍,也在于在失败的感情中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境遇再艰难,还是会被身体里柔软的小生命牵扯着,直面人生。“已经很晚了,我并不在意饿到自己,甚至也不再在意饿到印时……但我不能饿到‘别人’。无论如何,纵使谁都恨我,我也不能对它不好,让它怨恨我。”雪天里的外出觅食被伪装成“离家出走”,这个自私又懦弱的男人以为要失去你了,才知道崩溃。
    真相总是无情。“研究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研究人们究竟为什么要像狼与狼一样敌对,像战争一样地生活”的印时却真的在像战争一样生活。颇具讽刺,这个利己主义的校园精英欺骗女友没有奖学金,却把全额奖学金寄给了可怜的前女友,靠着女友家庭的资助求学,靠着女友的照顾生存,同时又惮于承担婚姻的责任。
    当这个已经成年许久的高傲书生“红着眼睛,把身子蜷缩起来,像是个犯了错的孩子。他知道我会心软的,他知道我最终会原谅他。”男性与女性在生活困境中的软弱表现昭然显现,印时表现为逃避与示弱,“我”表现为妥协与谅解。这份爱情太不平等了,“我”义无反顾的陪读,被漠视后的自我安慰,财富与心力的付出等等,都被印时视为理所当然,只有当生活轨道突然偏转,他才痛感失去,做出改变。
    印时外出寻找“我”摔倒雪中,融雪剂在衣服上留下难以祛除的痕迹,如同残酷的真相在两人心中留下的伤口,难以消除。即使慢慢愈合,终究也会留下触目疤痕。
    除非有着耐心,技术,以及运气,才有可能把那些痕迹处理干净。我没有,我和印时都没有:我们都是什么也不会的人。
    又下雪了,大雪似乎能把一切间隙掩埋,看清眼前人真面目的“我”一夜成长,感怀另一种生活可能,然而成长的悲喜无法重新选择,随风起舞的雪花始终会落下,生活也只能继续。大雪从四面笼罩,不断向内入侵,肃杀刺骨,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能为力,被不断挤压直至压缩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在这样的挤压中,两人终究也意识到,无论我多渺小多不堪,这就是我;无论生活多虚伪多无奈,这就是生活。接受残忍的真相做出改变,总比麻木接受生活的假象要好。此前总是“什么也不会”的“我”为了印时下厨,故事的结尾,“什么也不会”的印时终于第一次为“我”展示厨艺,烤出几片形状不一的褐色饼干,生活似乎要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仅是雪,这次可是暴风雪”,波士顿寒冷而漫长的冬夜,两个人即将走进茫茫风雪中觅食,相互依靠着前行,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他们必须成长。雪融化的过程是极为缓慢的,蓬松的雪会吸收热量析出水气,在严寒里凝结成更坚硬的冰晶,但有一天它终将溶解,不仅是雪,还有冰封的生活。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就读的修新羽,高中时期开始写作,自有一种独特的静气,笔致敏感、细腻入微。她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青春文学,描绘青年男女微妙的情感生活;二是科幻文学,飞扬于各个时空的壮美故事。此次发表于《大家》的两篇小说也相承于这两大主题的创作脉络。修新羽尤其关注生于90年代青年们的精神成长,珍视着成长过程中瞬间的美好,那些时刻灿烂得仿若一切静止,漫长而悠扬,值得用一生去铭记。“有那么一瞬间,似乎我的整个灵魂都变得柔韧而温暖……我觉得我一生的目的,不过就是找到这样一个能在下雨天撑着伞等我的人。听好了,安竟——那一瞬间,我承认你为我一生的目的。”(《安竟》)“你先尝试着回忆一下。春天草地的味道,夏夜的微风,你妈最拿手的菜肴,小学时放假的第一天,你会背的第一首古诗,第一次特意早起看到的朝阳……然后把所有这些感觉都汇总到一起,然后加到我身上。这一秒,你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甚至你自己都不再重要。只有我,只爱我,我就是一切。你能不能尝试着这样做,哪怕一秒?”(《许狰狞与莫等闲》)。正如尼采言: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修新羽书写的青春故事是她同时代人的成长经历。与80后同样是独生子女的90后,却被称为指尖上长大的一代,他们的青春梦想更多来自数据时代的虚构世界,个性更鲜活,也更自我,与现实也比前辈任何一代更隔膜。改变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他们享受的所有物质福利和精神的无所依托均源于此。时代的发展在场域的迁移与扩大、个体摒弃原来身份的流动中发生,经济的飞速膨胀营造了一种丰满的社会期许,遍地都是机会,当精英学子离开象牙塔走进大千世界,他发现外界营造的期许、虚拟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引发了青年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导致的精神迷失也比任何一代都严重,碎片化的阅读和碎片化的思想,让青年人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但是来自社会、家庭、爱人的压力并不会因为自身物质与精神的“匮乏”而减少,于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时代社会中的位置,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必然也看不清与他人建立家庭的未来。个体化的发展,人们觉得个人独立生活已经很好了,为什么需要长久地维持一段关系?
    这种两性关系的迷惑在修新羽笔下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青春爱情故事几乎都是无疾而终:暗恋、细水长流 、轰轰烈烈……面对婚姻的态度无论男女,也常如印时一样百感交集。
    人类对婚姻的复杂心情无论时代国籍,都是共相。生于80、90年代中国的青年人或许表现得更为怯懦。女性对婚姻的恐惧可能源于对婚姻持久性和婚后生活的焦虑,而男性主要是忧虑自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能力。我的同时代人很多如同印时,他们恐惧婚姻,甚至耽于提起婚姻,仿佛这日常烟火意味着绝对忠诚,平淡、乏味的相守,青年人看来像是会吞噬一切希望与激情的怪兽。
    然而,我想他们似乎并不太清楚,也许这样的婚姻想象太简单了。作为最小的社会结构,家庭由婚姻维系,这种由法律保障的社会关系纠集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社会道德、责任……承诺的实质都是虚妄,哪个家庭没有污浊,哪段婚姻没有秘密,那又何妨。在此,我想借鉴陈思和老师关于“民间”藏污纳垢理论的喻义,看待何为婚姻。
    四季流转,草木枯荣,婚姻实际上就是藏污纳垢的泥土啊。牲畜野物的粪便,繁英落叶,天气坠落的点点滴滴,甚至是日常垃圾……这些生命信息在或丰满或贫瘠的土壤里相互纠缠,撕扯,融合在一起,最污秽的土壤却是最具有养分的培养基。千万人走过的默默无言的泥土中,永远能勃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最灿烂的生命无一不是依靠着泥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种信息,蓬勃招摇而出,生生不息。这难道不就是婚姻,不就是家庭么?
    是的,生于1990年代的我们,生活一打开就是五光十色的瞬息万变,在成长途中仿佛有挥霍不尽的青春正好。然而,当你走过青春时节,经历了一些残酷的人事,直面社会和生活,回望过去,才发现青春转瞬即逝,成长匆匆而过。想要走出困境,拨开迷惘,在于成长的某一瞬间有了构建新生,开启生命的心意。如果说修新羽此前的第一类作品是青春的自我书写,那《不仅是雪》已经突破了青春文学纤弱柔美的场域,直指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人精神病根,开始直面现实生活的无路可走。
    这种对成长历程的书写是有探索性的,23岁的修新羽笔墨虽还稚嫩,气质却略显忧郁沉静,文学质底纯净,有细思则深的感伤,她在现实与幻想间翱翔。在科幻创作中,修新羽着眼于物种与自然,试图探究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生存与发展极限。例如《蛰伏》、《死于荣耀之夜》《蓝溪之水》等。
    此次的新作《逃跑星辰》以科幻童话般的手法,书写了一个美妙又感伤的驯养星星的故事。“十多年前的夏天,星星们缓慢盘旋在半空中。它们只出现在南北纬三十度特定的几个小城市,”中国村庄里的一群孩子带着纯真的稚气,在秋天捡拾星星的幼崽精心驯养。他们投以十二万分的专注,希望自己的星星成为最亮最美最灵性的独一无二。少年的世界依然被成人的价值意识笼罩着,其中有王队长般蛮横的“强者”(“他担任中队长,人长得高而白净,还是家里从小被疼爱的小祖宗,从来都很威风。”)必然也有被欺负的“弱者”:江洋(“没有母亲,父亲又在外地打工,从小和奶奶在一起住。”)江洋与其他孩子不同,当隔年春天,其他孩子都听父母的话,把养大的星星们卖给收购者,粉碎之后变成水泥添加剂时,他留下了自己那颗微微发白的可爱星星,每天对它说话,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星星会被驯化。江洋之所以如此真诚执着地养育星星,是因为孤独。
    乡土中国发展至今,从安土重迁到离乡打工,城与乡的社会变革,一如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现状的再现,以致费孝通1948年提出的论断“中国都市的发达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相反的,都市的兴起和乡村衰落在近百年来像是一件事的两面”。出生于90年代至今的乡村孩子经历着城乡巨变的病症,越来越多的儿童被遗落在乡村,寂寞地成长。江洋正是这样巨大时代中微小的缩影,因为身边没有父母受到伙伴的冷落、欺负,他只能把星星当成朋友,似乎把星星驯化好,他就有了惺惺相惜的朋友,爸爸也会回到身边。然而江洋的青春是残酷的,修新羽这样写道,“江洋顾不得自己的新衣服,扑到地上用胳膊护着那颗星星。王队长让也不让,索性直接在他身上踩出了几个脚印。江洋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趴了很久,在我们终于感到无趣而散去时,才很快地站起来,手里紧紧攥着那颗星星。我隐约记得,他是哭着走的。而那时我们继续在玩我们的。那时我们总是有种孩子气的残忍,能够对所有悲惨视而不见,每天都朝气蓬勃地生活。”有些青春绚烂得摇曳生姿,有些人生在童真失落的流逝中成长。
    现实有多惨淡,江洋就有多向往驯化星辰。然而,当星星开始对江洋的指令有回应,奇迹似乎即将发生之际,星星失踪了,江洋的成长之路渐渐失控。他退了学,去深圳找爸爸打工。很多年后他独自归来,找“我”一起去收集星星补贴奶奶的医药费。曾经如此珍爱星星的江洋,“把能找到的星星都送进了粉碎机”,星星粉末的苦涩就像成长的滋味。终究奇迹还是发生了。在冬天的深山夜里,整个世界溢满澄澈蓝光,那是成千上万的星星,它们有规律地颤抖接受江洋的指令,它们早就感知到江洋近乎绝望的依赖。那颗当年他驯化的逃跑星辰,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他却无颜相认,崩溃而逃。漫长的成长,让江洋纯真的梦想破灭了,他没有勇气直面初心。只能逃离乡村,重回都市,继续打工生存。那片无穷无尽的星辰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修新羽唯美地融汇科学与神秘主义,在详实的天文知识和神秘细节中,让人物在流星的不断死亡与新生中铭记人间稀有的一点爱,奶奶与小伙伴“我”。
    结尾处,作者在现实世故中紧紧攥住纯真的尾巴不放,记住了灿烂的星光,记住江洋在开始直面人生时对理想与爱的坚持,他曾经寄托着美好梦想的星辰将在记忆里永生,星辰有灵,冰雪有灵,万物有灵。
    修新羽用心怜惜她笔下的人物,这些处于成长历程中的主人公和旁观者都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梦幻、夸张与无力,一如颇具隐喻的“星星”“冰雪”意象。当然,闪烁的星光是一份期待与祝愿,献给江洋、献给笔下众生、献给同时代的读者,也献给她自己:怀揣着永葆初心的勇气,更坚强更坚韧地直面成长,消融生活与人性之冰雪,让蓝色的星辰之海照亮成长之路。其实,90后的成长是漫长的匆匆而过,是星辰,也是冰雪,就在瞬间。
    我分明看到修新羽伤逝般的神情。
    丁酉年立春夜于波士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