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范匏者靳建民

http://www.newdu.com 2018-08-22  北京日报      杨金凤 参加讨论

    
    靳建民在吊瓶
    
    《小沙弥》
    
    《四足鬲》
    
    《螭虎》
    
    2018年初,靳建民拜访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匏器种植第一人、89岁的张金通先生,并与张先生互相交换自己的作品。毕鉴摄
    匏(音咆)器,葫芦器也。范匏,就是给幼小的葫芦套上范具,使范具上的纹饰长在葫芦上。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葫芦谐音“福禄”,枝茎“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经过范制的艺术加工,不仅是养鸣虫的器具,也是人们收藏把玩的艺术品。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匏器有500多件。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外模设矣得由己,中道立而能者从……”这是关注农事的乾隆皇帝,日理万机之余种植匏器,写下的诗文。范匏,这门手工艺术创作与农业种植完美结合的天人合一的古老技艺,2014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如今传承这门技艺的,是被称为“京城小靳”的靳建民。
    1 偶然之物 关情一生
    靳建民的老家河北徐水大王店镇是历史上的花范葫芦种植地。靳家有一只从老家带来的老柴木箱子,内装小靳母亲给4个孩子做的各个季节的鞋子。小靳一次在箱子里找鞋,偶然发现箱底儿有几样玩意儿:一把老安肃(今徐水)的花模匏器、一把安肃勒脖匏器、一把徐水地区盛行的针烫匏器。三样百年以上的旧玩意儿,成了他后来一生苦苦追求的营生。
    小靳打算种葫芦,种出他们家箱子里那种带纹饰的匏器。住北京,烧窑制瓦范不可能,他就琢磨各种材质模具:橡胶、铜、锡……最后从各种胶入手试验,在仅有12平方米的家里摆开了战场。屋子中间立起屏风,屏风一侧是生活区,另一侧是小靳的工作区。夏天,能开窗换气,但30多摄氏度的高温里,他在火上加温橡胶,臭胶皮的味道难以散去,裹着热风熏得人脑仁疼,一家人闻着吃饭都难以下咽。冬天,开窗通风换气冷,不开窗就有刺鼻的臭胶皮味儿,一家人跟着他遭罪。生胶压不下来,他先是用铅铸成一个模具,把橡胶倒进铅模里,再加温到150摄氏度,使生胶变成熟胶。经过近两年反复试验、无数失败后,靳建民终于制成了带纹饰的胶模模具。
    他买来石膏,用阳模的胶模,翻制阴文的石膏模,家里更是一塌糊涂。
    2 种匏务农 汽灯为伴
    一个城市居民,一个在家连花儿都没种过的男人,选择种地,还不是种一般的蔬菜、水果,是要在地里种出艺术品来,谈何容易。
    父亲靳书印说:“大田种地,全凭运气。运气不好,老天爷不赏脸,你白辛苦一年。”
    小靳说:“爸,我还没干呢,您盼我点儿好。不至于那么背运,就算老天爷真不开眼,也不能三年五年不开眼吧。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我不信三年不翻身。”
    后来的事实是,小靳不但三年没翻身,种葫芦前10年一直赔钱。穷困至极的时候,他哭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他说:“没人看见,只有守着我的那条狗知道。”
    1994年,小靳在西北旺,在5分地里,在春天萌动的季节和美好的愿望里,种下了20棵葫芦苗。小苗一天天长大,出芽了,长叶了,爬藤蔓了,开花了,长出小葫芦了。终于,小靳给那些适合纳模的小葫芦纳上了范具。
    葫芦地里搭个窝棚,没电,点汽灯;用煤炉子做最简便的饭——疙瘩汤,地边揪点野菜扔锅里,从之前在家吃父母做的现成饭菜,到每天一锅浆糊糊。天气酷热,无处躲藏,他索性也不躲,除草、浇水、摘掉多余的瓜。自打小葫芦纳模,他就开始忐忑不安,“模具里的葫芦长成什么样儿了?自己熬夜画的画片儿和劳神雕刻的图案能在葫芦上长出来吗?模具里的葫芦没有空气和阳光,怎么就能生长不死呢?”有几次他冲动地想打开来看看。
    地里几百个纳模的葫芦,小靳寻思,总得有十个八个好玩意儿吧?秋天开模的时候犹如憋宝。拆第一个范具,小靳幻想着葫芦表面长出来的那些精致的画儿。结果一看,别说画儿了,连个整葫芦都没有,不懂给葫芦防雨,加上病虫害,范具里的葫芦全都烂掉了。
    小靳根本没想到自己种的是瓠子种子,后悔没请教父亲。“第一年挺惨,几乎绝收,没有一个理想中的精品,我的画儿都烂在葫芦里了。”阵阵秋风,片片落叶,七七八八的烂葫芦和一堆破烂石膏,小靳有点灰心。有几个看着还行的,卖了10元一个。巨大的劳动付出换得的收入都无法养活自己。
    3 屡败屡战 赔钱十年
    1995年,小靳从京北来到了京南的樊家村。他学田间施肥方法、给葫芦打秧、种子杂交、打农药的配比……
    这一年,靳建民的儿子出生了,更多的责任和负担压在身上。
    秋天,小靳收获了。虽然范制出的匏器脐儿不正,按照现在他对自己技术的要求,“那时候的东西就是破烂货”,可毕竟他苦心孤诣的追求变成了艺术品,欣慰了。
    1996年,靳建民又在京南租了地。他背着一岁多的儿子进地,进地后先挖个大坑,把儿子放进坑里,免得爬出来。很多时候,任凭孩子哭闹,他也顾不得。因为这年他借了一万一千元,这在当时算是笔大数目的钱了。
    清晨4点多起来寻瓜、掐秧、纳模、捆搭遮雨的塑料布。六七天要给葫芦秧打一次药,背着50斤重的药桶,一打就是五六个小时,肩膀破了,汗水雨淋一样湿透衣服。
    当地村民跟靳建民熟悉后,说他比农民还农民,听他说要在地里种出艺术品来,对他另眼相看。为什么?因为人家压根不相信,种西瓜、茄子、白菜的地,能长出艺术品来,“那您还不成仙儿了”。
    秋天收庄稼的时候到了。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却偏偏负了小靳。300棵秧,仅收获了几个能看得过眼的葫芦,几乎全赔。除去租地钱、农药钱、农具钱、浇地的水钱……最后落得给儿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更别说来年一家人的生活了。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天天汗珠子摔八瓣,盼着葫芦长成好品相艺术品的愿望又变成了绝望。
    小靳去咨询农科院专家。专家问他那块葫芦地种过什么,小靳摇着头说不知道。等他回去一问,才晓得自己种的地,头一年种的是西瓜。同科作物不能重复种植。西瓜和葫芦都属于葫芦科,种植过西瓜的地里遗存有枯萎病、镰刀菌等病菌。葫芦秧在太阳下山后看上去碧绿的挺好,太阳一出来就打蔫,他以为这是太阳晒的,其实是病虫害。
    继续四处借钱。1997年,一败涂地的小靳又租了5亩地。他说,要是仅仅为了还钱,可以干别的事儿去,他是不想输给老天爷,不想输给自己。老话儿不是说,做事儿三五年,老天都成全吗,一开春,他又去收拾耕地、买鸡粪、做育苗床育种。
    “接着撞南墙,没日没夜干,打了两千个石膏模。”民谚:三月三,要种田。打高垄、施肥、铺地膜……5月初大田移植,一棵棵,一垄垄,种下去,随后赶紧搭葫芦架。
    秋天拆模的时候揪心多于喜悦,家里人都不敢看小靳拆模,怕这一年再不行。架子上葫芦纳模两千,中途有遭病虫害、炸模、烂模的,扔掉了一部分,眼前下架的一千个左右的瓜,就算有百分之一的收成率,一千个瓜,怎么也得出一百个好玩意儿吧?“我真的是拼着性命干呢,结果当年才收了30多个不错的。我连着3个月在地里吃煮挂面,孩子别说营养品,连基本的奶粉都买不起。看着营养不良的儿子,我说,爹总有一天让你能吃饱奶粉。”
    从1998年到2005年,依旧是每年赔钱,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把自己种在地里。北京申报非遗项目从2004年就开始宣传,他竟然不知道,直到10年后才得知这个消息。嘴里要钱,地里也要钱。有一年,他身上带着400元进地。400元连租地都不够,他执拗:“有种子就有希望。”到了匏瓜满架的时候,一场病虫害袭来,兜里连一分打药的钱都没有。他试着给朋友打电话,朋友驱车百公里给他送来两千元钱。看到地里一个黑黑瘦瘦的光膀子男人蹲在地上,一条瘦狗蹲在男人对面,朋友的眼泪都出来了。他说那次他是真的心疼小靳,理解了什么叫狗不嫌家贫。那狗不知跟小靳一起挨了多少顿饿。
    仅仅50多公里的距离,一边是繁华的京城都市,一边是疾苦劳累的范匏小靳。似乎没人能懂他。在他最困苦的时候,他跟一个不错的村民说:“朋友,你鼓励鼓励我行吗?”住在窝棚里,夏天非常难熬,开始几年睡在潮湿的地里落下了腰腿疼病,亲戚送他一条电褥子,铺在钢丝床上,夏天密不透风的闷热葫芦地,背后电褥子热得冒汗,上边几片电扇叶子疲倦不堪地吹着,累得他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为了抢纳模瓜期,他干到半夜,躺进窝棚,偌大的地里一盏孤灯,帐篷外面落满了蚊子。
    一年260多天在田间,稍有闲暇,小靳会拿起画笔,画啃棒子的狗、飞舞的蜻蜓、跑过的野猫、早晨紫色的牵牛花、傍晚白色的葫芦花……画完雕刻出来,成为第二年种植的范具画片儿。
    4 花范翘楚 师出有门
    花模匏器范制,需40多道工序,既需要有高水平的绘画、雕刻艺术创作功底,又需要务农的辛苦劳作。再好的艺术付出和劳作都可能在自然灾害中化为乌有。旧时有“范制千个,精品难得一二”之说。当下匏艺创作,虽不像宫廷时期动用造办处的多种艺匠,不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花模范匏者,都要请专门的雕刻师雕刻,再雇用农民种植。
    但小靳,却是一人完成全部范制过程。
    小靳自1994年范匏以来,一直是自己设计器型、自己绘画、自己雕刻、自己种植管理和后期处理。从一粒种子到地里长出带有各种纹饰的匏器,小靳全程亲力亲为。
    小靳从小爱画画儿。他经常到玉泉山、香山植物园看梅花儿是怎么长的,看牡丹的花瓣是怎么分层的,观察鸟和蜻蜓怎么呼扇翅膀。
    1984年,小靳拜师金大钧先生门下,学工笔绘画。金大钧提倡艺术创作要“从历史到现实,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生活”。小靳一直秉承恩师所言。后金大钧把小靳介绍给自己的恩师、著名工笔人物画家黄均。
    黄均曾断断续续花费17年创作《天女散花》,因某种原因丢失。小靳见黄均遗憾万分的样子,就把这幅画画了下来,然后和金大钧一起给黄均送去。黄先生铺展开一看,非常高兴,特意从笔筒里挑选出一支新毛笔,用嘴把笔尖咬开,欣然研墨挥毫,在画上题跋,录写了一首清代的诗文,并写下“建民学弟临余天女散花图为录清人诗”。
    小靳创作上遵从理论,注重生活,其所范匏器,有渔具鱼篓;有笸箩上的笸箩纹;有竹编……他的“弘扬传统,不离生活,追求朴拙,不耍花哨”,得到了师爷黄均赞赏。著名收藏家《百葫芦斋·鸣虫葫芦》作者、96岁的辛冠洁先生称他为“花模翘楚”:“花模北京小靳子,砑花天津王清云”。
    藏家说,买了小靳葫芦,等于买上了一幅画儿。一把匏器在手,画儿也品了,匏器也玩了,要是养虫,虫儿叫也听了。
    小靳的匏器画片儿,具有隋唐绘画的特点,“细密精致而臻丽”,绘画中的环境及人物布局得当。《唐后行从图》出自唐朝宫廷画家,小靳在匏器上运用绘画和雕刻技艺,不仅将礼服、凤冠霞帔、腰间所系杂配、足上珠宝云头履等,表现得一如画作,而且将武则天被前呼后拥的出行场面和雍容富贵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7年,靳建民雕刻400多个小时,完成黄均的画作《吴彩鸾跨虎入山》。小靳对原画作素材进行删减,将吴彩鸾跨虎作为主画面,采用部分山川、水色、花卉景致搭配,体现出入山之境;《挥扇仕女图》,取材于宫廷侍女形象,描绘出身锁深宫的女性生活状态,人物体态丰腴,举止生动。
    小靳匏器上人物画作风格,具有吴道子人物画特征,“特点在于线条的运用,所作人物衣纹飘动,似波浪起伏”。其人物细致入微。小靳雕刻的明代晚期画家陈洪绶(陈老莲)人物作品,突出了其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匏器人物《小沙弥》,更是得到众多收藏家的青睐。
    小靳匏器上的动物形神兼备。《柳荫双骏图》,马于山谷间溪水畔的花草丛中柳荫树下悠闲觅食;溥心畬《放马图》,动感性极强,拉马人的用力拉缰绳,烈马不甘束缚的抗争,马的四蹄蹬动,昂首嘶鸣的神态刻画逼真,人与马的较量形神兼备。他的匏器作品上有十二生肖系列,画片儿上有生命体的动物,形神兼备,花鸟走兽鲜活灵动。
    小靳善于以匏达意,予匏以情感。现实题材作品奇异拙雅,如《小猪拱门》,朴实疏朗,小猪憨态及砖垒砌的猪栏极其朴拙。小靳为母亲70岁生日,创作匏器《牛》,“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老牛前行回眸,小牛紧随母后,简单明了,亲情紧密关联。他希望儿子健康成长,范制出《聪明伶俐》《鱼跳龙门》。
    小靳匏器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有逸士、有马夫、有信使、有女皇、有皇帝、有僧人、有神仙、有隐士、有儒释道……人物形态有站立、行走、盘坐、醉酒、持刀、持剑戟、弹琴、嬉戏等;人物情感上有表现离别、喜乐、哀怨、惊恐等;动物有飞翔、跳跃、攀爬、游动等;有兽纹、龙纹、凤鸟纹、花果植物纹、亭台楼阁、山川溪水、虫鸟花草、汉文、藏文、书法、章印等20多种纹饰和表现手法。一把匏器上,常常兼有几种纹饰,组成整个匏器的图案。
    小靳匏器作品的独特性之一是他的薄意雕刻技法,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匏器上,其雕塑精艺让人叫绝。
    二十几年下来,小靳雕刻的匏器模具已经有400余种。每件作品倾注了作者的智慧、艺术创造力、个性审美,散发着匏艺独特的魅力,使这一曾经鼎盛于清朝的器物,产生出新的美学价值。
    5 匏庐秋老结深青
    小靳一直追求老北京的玩意儿,1996年,他范制了匏器鸽哨。
    王世襄先生生前收藏过靳建民匏器,并亲自将1993年出版的中英文《说葫芦》送给小靳,嘱咐他匏器要突破,得向文房发展。小靳一直非常感恩王世襄先生的教诲,为纪念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特意雕刻范制了根据王世襄送给他的《说葫芦》一书封面创作的《说葫芦》,并附上一段自撰的怀念王世襄先生的文字;他范制了王世襄先生1938年设计的月季花,并有感而发撰写了一段文字范于匏上。
    王世襄说:“匏器绝不能只限于养虫葫芦,而应当制成各种观赏器物乃至日用器物。康、乾两朝匏器品种繁多,而我们今后自应比清代更加丰富多彩,美观适用,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所喜爱。” 为此,小靳利用七八年的时间往文房发展,范制了水丞、香桶、花觚、扇骨、印泥盒等一系列文房类匏器,还创作范制炉系列十几种,为我国范匏技艺带出了新的方向,形成独特风格。近几年,小靳雕刻、范制了文房系列的扇子、北京特有的《炉瓶三事》等文房匏艺作品。
    “小靳葫芦”现在“一器难求”。“小靳葫芦”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收藏家和玩家的喜爱,是他所范匏器体现了王世襄所说的“斯文典雅”。特别是他近年的作品,画风精到、作品清新、文人气息浓厚,成为区别于其他范匏者的重要艺术特质。
    辛冠洁先生赠送小靳“大农”称呼。“大农”小靳匍匐于土地,持守一门独特技艺。匏器在范具里与阳光和空气隔绝,小靳把自己种在地里,没有娱乐,没有电视,只有一台小收音机,满身泥土。收音机里的事情,一是小靳在听,一是满架的匏瓜在听。寂寞日子里,有匏为伴。
    “匏庐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待到匏庐秋老时,小靳于匏庐架下,在蛩音起伏之中,等待与怀胎范模中的那些“葫芦娃”们相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