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弯路也罢,正途也罢,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生活在凉州,是我命定的幸福和选择。 李学辉:挖掘古老而独特的凉州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8-13 中华读书报 鲁大智 参加讨论

    
    《国家坐骑》,李学辉著,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38.00元;《末代紧皮手》,李学辉著,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42.00元
    李学辉在甘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的写作,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由此,我们才从他的《末代紧皮手》得以知道,一个活土地爷的最后的历史,才从他的《国家坐骑》得以了解,还有从男婴出生起即被当马培养的“义马”,而这“义马”承载的是普通民众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精神,他曾经当过八年教师,每逢周末就去拜访“三老野少”。那时熟知凉州历史掌故的民间读书人大多都还健在,他们一肚子的故事绝非方志记载的那么正统和刻板,李学辉就从这些活色生香的故事中确立了自己的写作宝库。当然,他的“搜集式的行走”并不浪漫,甚至充满凶险,夜间行走或攀岩,往往冒着生命危险,但李学辉有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他把周末的时光变成了探求凉州野史的战场。几年下来,收获颇丰。一个不一样的凉州立在了我的面前。
    有学者认为,李学辉一向追求有难度的写作,选材独异,较好地体现了一种历史感,以碑刻的形式呈现历史,以寓意性构建民间精神的可贵和普通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情怀,有较强的指向性,文本辨识度高,在当代文学中彰显存在的意义,在诸多方面可圈可点。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认为,《国家坐骑》挖掘古老而独特的凉州文化,以诗意的方式雕刻出了当代殉道者的形象。
    中华读书报:您评价自己的写作戏路“偏瘦偏硬偏怪”,为什么这么概括自己的创作?
    李学辉:“偏瘦偏硬偏怪”,是有的读者和评论家在阅读我的小说之后的认知。也许他们认为我的文字较为简洁。我一向喜欢古典笔记体类的东西,喜欢鲁迅、汪曾琪、废名,喜欢契诃夫、海明威等人的文风,总觉得表达必须形销骨立,换言之叫做“石头上开花”。尽管我做得还不到位,但在潜意识中,我一直坚持用中国方式讲中国故事;在文字表达上,亦竭力寻求古典与现代表达的气息,这就加快了叙述的节奏感。瘦而有力,硬而不硌,怪而不诞。有时,一个短篇小说的开头就耗去我一个月乃至三个月的时间,即便别人不理解,我依然故我。这也与我的写作态度有关:别人怕写不长,我怕写不短;别人怕写不快,我怕写不慢。
    中华读书报:无论是《末代紧皮手》还是《国家坐骑》,题材对于多数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既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种阅读的障碍。您考虑过这一点吗?
    李学辉:这种题材易于让人认为是传奇,这种陌生的传奇的认定让我在作品出版后屡屡面对读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有这种事吗?在创作之前,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给读者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文本,能否得到认同?但这样的思虑一多,肯定会影响创作。好在我是一个固执却不自负的人,认定的事绝不回头。
    中华读书报: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原来拥有这么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和库存?
    李学辉:2000年之前,我一直抱着“本土的乡土”不放,抒写的东西基本被人打上“乡土”的烙印。在发表若干小说后,自己突然醒悟了一点。我觉得自己抒写的乡土尽管有粗砺的诗意,但有些单薄,缺乏历史的支撑,于是我便翻看多年的“行走积累”,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在我心里激起了震撼。那些事原来在特定历史间存在,在当时实属自然,被后世者认为传奇,在于它的稀有。稀有的东西,在文学中才能彰显它的价值。
    于是,我脑洞大开,打开了被评论家称为“黑洞资料”的库存,开始了另一番思考。
    中华读书报:有评论认为,“李学辉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两个不可复制的人物形象,即紧皮手余土地和义马。”的确如此。余土地半人半神,义马半人半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作品是有其共同点的。
    李学辉:我从库存中打捞紧皮手余土地和义马,并非一时即兴,而是这两个人物在我脑海里已转悠了20多年。我曾想以短篇、抑或中篇的形式来描述这两个形象,发现无法承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部小说看似有共同点,但表达的主旨不一样。《末代紧皮手》“负载的是一个活土地爷的最后的历史,更是乡村由自然史主导的时代的终结”;而《国家坐骑》承载的是普通民众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精神,有一种“烛照作用”,在任何一个时代,普遍民众的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本品质。圉人用手指在地下抠出“脉断艺绝”四个字,也是一种绝叹,他呵护的义马身上负载的那种民间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国家精神。
    中华读书报:在处理“紧皮手”时,你曾经废掉已经完成的两三万字,为什么?后来是怎样找到顺畅的叙述视角的?
    李学辉:我废掉已经完成的几万字,是想摈弃一种惯常的叙事。这种写作的惯性有时会破坏一个文本。我之所以选择了类似章回的写法,是为了让细节饱满。长篇小说关乎结构、人物、语言的问题。人立不起来,结构松散,语言拖沓无味,足以让读者形成“审丑疲劳”。废等于立。余土地向我走来时,我的确在自己给自己“紧皮”。他抽打土地的每一鞭,也在抽击我的灵魂。人与土地靠外力来依附,这是一种可悲。在一个以土地为本的传统农业国度,余土地抽的每一鞭理应引人思考。
    中华读书报:能否简单概括一下《国家坐骑》的创作起因?
    李学辉:很多年来,我一直在回溯历史,试图从历史的肌理中找寻与普通民众相对应的精神承载。在漫长的一个时代,“普通民众身处传统文化的惯性之中,一切以朝廷的命令和意志为准,身负的使命也流露出宿命感,而这种顽强的使命意志可以抵挡住时代剧烈的变化而矢志不移。”面对此,以单纯的盲从、愚昧来涵盖国民性,是表面且平面的,如何从普通民众服从的心理中找出一种精神的寄托,来彰显时代、超越时代的认知,诠释漫长时代的特殊性,不仅仅要解构一个时代的截面,更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必须是人们未发现的,这样,“义马”就担负了此种责任。
    中华读书报:《国家坐骑》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义马的母亲。但无论是母亲还是韩骧、义马、相马师,您的描写都是简洁生动,却是让人过目难忘的。这与题材及写作技巧有关,我觉得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至少在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中,贡献的是无可替代的形象。
    李学辉:处理《国家坐骑》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我颇费了一番周折。围绕义马,韩骧、韩骧妻子、圉人、相马师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守护作为国家之马的“义马”,共同来完成这项使命。义马的诞生,是时代使然,是命运使然,不能以常理来推测。义马是一个文化符码,他集诸多形象为一身,是在固化一种民众的具象心理,他的形象越单纯,四射的力量会越强。这种在部分读者认为形象扁平的背后,我给义马留下了无限延伸的空间,让他在惯常体制下自我约束,在外力威逼下自我成长,竟而走向壮烈,完成肉体和灵魂的升腾。
    这些人物中,我用力较多的是义马的母亲,因为她是这部小说中惟一的女性,她的身上,过多的母性湮没在无奈之中。在漫长的一个时代里,譬如女性,和亲的公主一旦被选中,她就是国家的。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用简单的韧性是不能说明一切的。所以,义马母亲所做的,是一种残酷的本真,她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内心的丰富只能隐忍在她有限的举动中。
    中华读书报:《国家坐骑》很容易被归纳为“宏大叙事”,但是您选择从“历史的内部”来选取剖面,这种“由内向外”的写作方式,缘自什么?
    李学辉:一提国家,或者天下,宏大叙事就会当仁不让。我选择从“历史的内部”来选取剖面,也是为了避开宏大叙事,这易于让人将主题与叙事错位。我的每篇小说,包括乡土题材,都在有意避开宏大叙事,从乡村内部来向外延伸,以小见大,让内部的细弱来承载一种宏阔,让小人物来认知对大历史的看法和意义,这与我的思考点有关。用卑微的身份和力量来负载时代的意义价值,而不是用空洞的力量架构来让人物腾挪,小人物做不到,也无法做到。历史对每个人来说,解读的方式不同,其承载的意义也就有差别。其差异性的表现正是历史最柔弱的部分,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哪怕是些微的举止,人物的使命才能得到担当。
    中华读书报:“义马”作为国家之马的象征意义重大。“义马”诞生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之马”承载了一种民族精神。您认为《国家坐骑》的写作,于当下有何意义?
    李学辉:在传统文化的马崇拜中,“国有兵才稳,兵有马才胜,家无马不兴”,面对国羸民弱的态势,不同民众寄希望于“龙驹一出,天下大兴”,显然,依靠固有的养马方式并不能培育被给予厚望的“国家之马”,只有将人的智慧和马的忠诚合二为一,才能形成一种精神支撑。我写《国家坐骑》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义马单纯的复活,而是为了探究某些国民性产生的根由。这些看似民间信仰的东西,在大文化的格局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割裂或摈弃,对承继传统文化的优秀和贯通古今文化气息都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提取到最丰厚的精神力量,才能创造性转化出当今社会需要的文化心志。”这就是《国家坐骑》对当下的意义。
    中华读书报:写了这么多年,您觉得创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目前又是怎样的写作状态?
    李学辉:自步入文学创作之路以来,缓慢、孤寂、荒寒成为我的标签。对于题材的选择和叙事风格,我有“不管不顾”的顽固。因我一直坚持用中国风格写中国小说,这种“不管不顾”,让许多关注我创作的老师常常慨叹。弯路也罢,正途也罢,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生活在凉州,是我命定的幸福和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