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针对当代美学的中国语境问题,王杰教授提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结构和表达逻辑:即一种带有双内核驱动的动态双螺旋结构。这两个驱动内核分别是“红色乌托邦”和“乡愁乌托邦”,二者所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形成了动力强大、富有张力的情感空间,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人民大众的精神依托和思想资源。据“十八大”召开以来的新时代发展阶段和要求,文艺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艺术的”文艺观,启发文艺批评者和文艺创作者一起唤醒和参与人民大众的文化解放,跨越卡夫丁峡谷,使中国民众既能获取和享受社会转型发展的红利成果,又能减弱和避免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其二,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转折点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启发我们可从审美艺术出发形成人民大众的情感结构共同体。文艺可以陶冶情操的方式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认知结果。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正在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王杰教授以鲁迅的杂文《野草》、冼星海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例,说明审美艺术具备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传统。正是文艺作品在民族受众中所成功建构起的一种可被感知、理解、相互传递和共同建设的情感结构,使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虽经历艰苦卓绝的过程,但通过文艺所召唤和形成的情感结构共同体,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上健康自由愉悦的新国民人格。 其三,新时代呼唤又先锋、又大众、又民族的伟大作品。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体系相一致,其本质目标是通过文化建设致力创造于一个更加美好合理的未来社会。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认为,在过去的文化、主流的文化和未来的文化三种共时态文化构成中,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那种代表着未来的文化理想、代表着未来的艺术结构,才能表征出人类更美好合理的方式和理想。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作为理想乌托邦的承载形式,它可以把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转化为可传播和交流的情感结构和艺术形式,以达到召唤社会主体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效用。当代文艺思潮新动态中,文学依旧是文艺中心基础上出现的普遍“视觉转向”、新媒体的运用以及审美意义的语境化、具体化等新特性正成为当代艺术的关键。新时代审美理想的塑成、情感结构的构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繁荣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又先锋、又大众、又民族的伟大作品才能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担当重任。 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王杰教授在《中国美术报》发表的文章《艺术和审美改变世界》(点击蓝字直接查看)中说:我们在苦难中仍然充满希望,艺术和审美活动因为人们心中的火焰而改变着世界。这也是王杰教授本次授课的核心观点。正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改造世界,与此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思想,也在于呼唤和肯定实践型文艺家和知识者通过文化实践真正参与和唤醒人类的文化解放,以达到人类自身和人类未来趋于合理美好的初心和本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