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纴”是常语,但“纴”字却不常用。 “纴”,《说文·糸部》训为“机缕”,颜师古据此多次注“织纴”之“纴”为“机缕”,则是指织机上的线。今《辞源》“纴”字解为“织布帛的丝线”,而解“絍”字为“纺织”。“纴”究竟是什么? “纴”“絍”当为一字异体,其初文自然为“壬”。林义光说:“壬即滕之古文,机持经者也。象形,滕(蒸韵)壬(侵韵),双声旁转,故《礼记》戴胜(戴胜者鸟首,省文似滕,胜即滕借字),《尔雅》作戴鵀,亦作戴■(见《释文》),巠为经之古文,古作巠,正象滕持经形,从壬。”(《文源》卷一)林氏说“壬”原指原始织机中缠卷经线的轴。今按,汉语中常可以主要部件代指整体,这可以代表整个织机,故其本义可为织机,名词。《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妻不下絍,嫂不为炊。”“下絍”犹下机,正用其本义。作动词,为织布帛,常与“织”同义连用。《左传·成公二年》:“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纴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墨子·非攻下》:“妇人不暇纺绩织纴。”《汉书·严助传》:“男子不得耕稼种树,妇人不得纺绩织纴。”两句“不得”后都是同义词连用。下句,“纺”,丝纺;“绩”,麻纺,二者泛指纺。“织”,丝织,“纴”则专指织布帛,二者泛指织。也可作“纴织”。《北史·萧大圜传》:“侍儿五三,可充纴织;家僮数四,足代耕耘。” 简而言之,“纴”有二义,织机和织布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