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才情厚重 骨气端贞——陈子昂人生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社会科学研究》 陶武先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陶武先,男,1948年生,四川射洪人。曾任四川省第十届政协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著有《求理刍论》《治务管见》《议事迩言》《陶武先诗词选》。
     
    陈子昂,表字伯玉,籍贯射洪,初唐诗人,品位拾遗。千百载以降,言诗者多师法其“风骨”“兴寄”,治世者常赞叹其高见卓识,修心者每感喟其凛然大义。四十二岁,英年早逝。然观其一生,才情厚重,骨气端贞,多难而奋厉,短暂而光彩。
    一、诗文革新之先驱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1]针对六朝以来颓靡文风,陈子昂提出了“风骨”“兴寄”的主张,从立论和践行两个层面开一代诗风。杜甫盛赞“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2]当世奉为“海内文宗”[3],后人誉为“诗骨”。
    秉扬弃而定方位。沿既有道路前行,平易却难致远。而另辟新径,须合理扬弃。“一代唐音起射洪”[4],陈子昂开启唐代诗文革新帷幕,是历史选择的偶然,也是其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的必然。——以知识奠基。不回溯清源,难涤荡浊流。“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5];今作“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6]始于知之深切、识之准确,发于行之自觉。其历览丘坟群典,溯考诗歌流变,研摩汉魏诗作,甄较晋宋齐梁乃至时人作品。在反思历史中审视现实,秉承“兴寄”“风骨”之说,针砭“绮丽”“颓靡”之病,进而明晰了诗文革新“破”的“靶子”、“立”的方位。——以见识升华。稽古而不泥古,对传统文化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质是从深厚土壤汲取养分,为扬弃传统和改革现实蓄力。针对“风雅不作”的现状,倡导恢复汉魏风骨,“图正始之音……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7]这种以继古为号、指向革新、破立并举的见识,与后来唐代古文运动异曲同工,具有推陈出新、革旧布新的实践意义。——以胆识行为。对于初唐诗文沿袭齐梁,形式绮靡、内容苍白、格调颓废、旨趣低俗的弊端,唐初魏征、王勃等曾予指陈,时人亦尝有挞伐。但如何“以风雅革浮侈”[8],至陈子昂,始有一人振臂、群贤响应之举。其以“拔剑起蒿莱”[9]的胆识,棒喝“文章道弊五百年矣”[10],力行“风骨”“兴寄”,引发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接踵而进,“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11],蔚成唐诗大观。能勾画革新线路,首肇新局,得益于见之广的眼界、识之深的智慧,更在其始终关注凝思史实,着力扬弃方位,于探寻中取舍,在继承中革新。
    立风骨而开格局。“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12]陈子昂对诗文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倡继承“风骨”“兴寄”,力求拓展格局之宽,开唐音之雅正,启古文运动之前奏,为唐代诗文革新作了立论求索。“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13]《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明晰而简炼地提出其诗文革新主张,从内容形式、艺术表达等方面阐述了诗歌的基本要求。以“骨气端翔”确立诗歌的内在精神,要结言端直,言之有物;意气端爽,阳刚劲健,有飞动之势。以“音情顿挫”阐释诗歌的艺术特征,音节抑扬顿挫,情感波澜起伏,声情并茂。以“光英朗练”展示诗歌的表达手段,强调文辞光彩、明朗皎洁,文质交融、相得益彰。以“有金石声”构建诗歌的审美标准,规避“诗缘情而绮靡”,体现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效果。“尽扫六朝弊习,譬犹砥柱矻立于万顷颓波之中”。[14]其“风骨”“兴寄”,从一般意义上的立论提倡,凝炼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实践主张,别开生面,使唐诗格局顿宽;彪炳后世,让后来者争相师法,堪称由初唐转变到盛唐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新唐书》言:“唐兴,文章承徐、庾遗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15]可见,高雅冲淡之音成为唐诗的主基调,风骨端直成为唐诗的新潮流,与其倡导之功不无关联。
    继《骚》《雅》而探前路。“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16]如果说《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战斗檄文,那么,陈子昂率行诗文革新,则有似开路先锋。——题材体例不拘一格。虽然今存诗文数量不多,但题材广泛,体例多样,精彩纷呈。五言古体、五言律诗多有佳作。书、表、碑文、志铭、奏疏、政论等散文亦有善可陈。其诗文或怀古讽今,或借物抒怀;或摹山水田园,或酬文朋诗侣;或着笔边塞,或感遇言志;或近情黎庶,或悲天悯人;或及烟霞老庄,或致方外佛陀,等等。——“风骨”“兴寄”一以贯之。其力倡“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更厉行讽喻规劝、资治教化,不发绮靡之音,不遗脂粉之气,不做无病呻吟。揆其诗作,可见一斑:《苍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反映边戍和边民苦难;《圣人不利己》刺大兴土木建构庙宇的佞佛时弊;《贵人难得意》《翡翠巢南海》喻滥刑苛政;《逶迤势已久》述骨鲠之臣不逢明主的悲哀;《兰若生春夏》发宏图难展的感慨;《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抒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尽管其诗作也有形象不够丰满、说教冲淡情感等不足,但不失其诗文革新先驱地位,无损于“才名括天地”[17]的称誉。严羽《沧浪诗话》论及唐诗,以其独树一帜,标为“陈拾遗体”。[18]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19]诚然,其横扫艳丽纤弱、先行朴素雄健之举,不独气钟岷峨、秀毓巴水,在中国诗歌史上,亦当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