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思辨录》(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张汝伦 参加讨论
元化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不靠抬举也不靠包装,就凭长期困厄不废学问所获之深厚学养和功力,迅速为世人所承认。即使一度身居高位,仍然是学者本色,故而为海内外学者共仰钦敬。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元化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学术大师的地位已无可怀疑和动摇。但恰在此时,他却开始了平生第三次反思。这次反思是他三次反思中最深刻的一次。正是通过这次反思,王元化超越了他的许多同时代人,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关于元化先生这次反思的意义,我已在拙作“拔地苍松有远声”中有所论述,此处不赘述。我想补充的是,作为思想家的王元化留给后人最有意义的可能就是这次反思的成果。 
    然而,这次反思也给元化先生带来了不少误解甚至污蔑。一些自以为掌握了时代真理的人,更是以审判者的姿态来“批判”王元化。作为一个性情中人,元化先生也会为那些以前自称是“朋友”或“学生”的人的含沙射影而不快,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不止一次和我说:这些思想都是他经过认真反思后得出的,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次反思从表面看是关于五四的评价问题,批评王元化的人对他从“启蒙”的鼓吹者变为“启蒙”的批判者大为不满。其实,对五四的重新思考只是这次反思的一个起因和表面,这次反思的真正结果是元化先生对人的精神和理性有了新的看法。 
    元化先生出生于一九二○年,吮吸五四精神的乳汁长大。青壮年时代先是受俄罗斯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后又受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些也是他同时代左翼知识分子共同的思想渊源。这些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对人的精神理性推崇备至,没有丝毫怀疑。然而,元化先生却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时代经验中,逐渐对此产生了怀疑。他深刻地看到:“把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性力量作为信念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偏颇。认为人能认识一切,可以达到终极真理,但他们往往并不理解怀疑的意义,不能像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所说的‘我知我之不知’,或像我国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一旦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就成了独断论者,认为反对自己的人,就是反对真理的异端,于是就将这种人视为敌人。结果只能是:不把他们消灭,就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自己观念的那样的人。”这是元化先生第三次反思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元化先生为他第三次反思所遭到的批评和攻击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元化先生不仅反思自己的思想立场,而且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术立场。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他不像有些人那样,放弃自己的学术立场只是为了表示自己与时俱进,实际并不觉得自己过去的立场有何不对。如果说不对,只是因为它已经过时,而不是为了真正学术或思想的原因。因为热衷趋时,所以这种人往往文过饰非,不太会承认自己曾经真信已被抛弃的思想。元化先生刚好相反。他一方面勇于放弃自己信奉了几十年的思想;另一方面并不隐瞒自己过去的立场;反而坦然承认自己当时真信它们。只有有真信仰的人,才会有真反思。元化先生就是这样在思想上光明磊落的人。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是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总是出自至诚至性,因而他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特行的思想家。荀子曾这样定义“通儒”:“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曲变;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衡著时贤,元化先生庶几近之。 
    当然,无论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元化先生都不是完人,这样的完人也不可能存在。同样,《思辨录》也不可能句句都是不刊之真理,我自己对它的某些结论就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丝毫也不影响《思辨录》本身的价值。作为当代中国最有个性的一位思想家的代表作,《思辨录》定当是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像有些现代思想家的著作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思想史的价值而没有思想的价值。《思辨录》会成为一切热爱思想和学术的人必读之书。斯人斯书,读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