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研究上海苏北人的力作——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评介①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邵 建 参加讨论
    开埠以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上海,并大大超过本地人口。上海由此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1] 
    现在所谓上海人往上追溯二至三代,其父、祖辈大多是从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山西等省迁入的。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所占的比例很少。据1950年1月的统计,祖籍上海的占上海总人口的15%,非上海籍占85%。
    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在上海形成一个个依省、府或县而划分的移民群体。由于经济地位、职业分工、生活方式、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移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彼此关系也并不总是融洽的。虽然移民群体之间的大规模的冲突、械斗并没有发生,但群体性的歧视还是存在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外来人口中江苏籍最多。上海在1927年以前,长期隶属江苏省。说到江苏,人们通常将其分为苏北和苏南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人存在着巨大差别,尤其在近代更加明显。一般地说,苏北代表着贫穷落后,苏南则代表富裕文明。近代工业的发展表明了两地的差距。江苏现代工业的发达地区大多集中在苏南。1931年,江苏95%的产业工人集中在上海、无锡、常州。在苏北,仅南通有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而更北边的城市,如扬州、盐城、阜宁则只有为数不足100的产业工人[2]。地区差异显而易见。
    来自江苏两个部分的外来人口,在上海所从事的职业及其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同样有着天渊之别。苏南(尤指苏锡常一带)和上海同处吴方言地区,苏南人的文化、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与上海人极为相近,所以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较多,同时也较容易沟通,在上海从事的工作和营生一般是比较体面的。在上海,苏南人和浙江宁波、绍兴一带人往往以主人自居,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苏北人则不同,他们大都是没有多少文化和技术的农民,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他们来到上海以后,为了生存,大多数人从事社会最底层和所谓“伺候人”的工作,如码头工人、人力车夫、纺织工人、三把刀(切菜刀、理发刀、修脚刀),其收入几乎不足以维持生计。这部分人聚集在城郊和沿苏州河边,住在用竹席、毡布、土块搭建的阴暗潮湿的简易屋棚里。这些聚集地也被称为棚户区,棚户区没有任何卫生系统,环境是“脏乱差”。苏北人生活在上海的最底层,和那些住在豪宅、挥金如土的商人、大亨、政客、资本家、买办、洋人比起来,犹如地狱与天堂。这些苏北人遭受江南人和洋人的歧视,被称为“苏北佬”、“江北佬”,甚至“江北猪猡”。苏北人的生活状况和备受歧视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解放以后,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很多的时间里进展不快。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市容市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棚户简屋被大量拆迁,昔日住在这里的居民陆续迁居新家,困扰上海的棚户区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很难寻觅当年苏北人聚集的棚户区的痕迹。当年流落上海的苏北人,在解放后大都立牢脚跟,繁衍了后代。这些出生在上海的苏北人的后代,大多能操一口上海话,接受过比较好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习惯上已经上海化。
    尽管祖辈们对他们还存在着相当影响,但影响力逐渐减弱。对于再过十年二十年的新的一代来说,这些影响将基本消失,从她们身上人们将很难看到苏北人前辈的影子了。那时,上海苏北人这一概念也终将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美国学者韩起澜是耶鲁大学的历史学者和妇女问题研究的专家,她在上海史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是研究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关于上海棉纺织企业中女工的状况的专著《姐妹和陌生人:在上海棉纺织厂的妇女1919-1949》的作者,以及研究1980年代妇女状况的著作《一家之言:1980年代的中国妇女》的著者之一。她的著作《人为的部族:上海苏北人,1850-1980》,是研究上海从开埠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百多年来上海苏北人的专著。本书从上海苏北人的生活、工作、习惯以及本地人、江南人、外国人如何看待他们,描述了上海苏北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遭人歧视的现象,同时也分析了上海苏北人这一群体逐渐形成一个部族的原因和过程。本书是研究上海苏北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专著,资料相当翔实,得到了学术界很高的评价。一位研究经济史的学者Lynda S.Bell评价此书时说:“韩起澜著就了一本不寻常和非常重要的书。它的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移民上海的来自长江以北的不同区域的苏北人,构建19世纪末到现在上海的部族结构……她的付出所换来的结果是……这项细致的富有远见眼光的关于上海的市民阶层、歧视现象、文化构成的研究得以完成。”来自Amherst College的学者Jerry Dennerline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必须深入阅读的重要著作,是任何对上海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书。”
    关于此书的缘起,作者自述,1977-79年,她到美国西部德州的墨西哥女人中作口述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现那里的墨西哥女人在墨西哥人中有非常明显的独具的特性。1979年,她到上海作为期两年的对纱厂女工历史的研究,发现苏北人在上海有类似的情况,从此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