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中华名窑,此举被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称为是一项填补中国文化史空白的工程。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会慢慢凸显出来,此前还没有人遍访名窑,因此意义非同寻常。瓷器文化的考察研究,不光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上海的,是全国的,是中华民族的,是‘国’字号的,务必抓紧抓好。”钱汉东的老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对他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专著进行精心指导,并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件事情非常了不起,实在是古陶瓷研究者值得一做的事情,这对于弘扬和普及瓷器文化意义重大,它在国家博物馆与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主动提出为《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写序。 9月的北京,天高云淡,一场秋雨过后,天气格外凉爽宜人。听说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下榻在文博大厦,我兴致勃勃地对他进行了专访。钱汉东学识渊博,谈吐儒雅,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他第一次向媒体披露他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专著的过程。 自幼钟情古陶瓷 古陶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现在中国瓷器在国际拍卖行已拍出了天价。去年五月香港著名实业家张永珍女士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港元竞得了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创下了清瓷拍卖的世界纪录。张永珍女士将橄榄瓶捐赠上海博物馆,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 当我问钱汉东怎么会对古陶瓷产生兴趣的?钱汉东说:西方人认识中国就是从瓷器开始的,china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从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原始宗教和儒、释、道,到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诗词、戏曲、小说、笔记;从周代的手工业到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如今作为文化积淀,都可以在古陶瓷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古陶瓷是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的文物,她给人们带来不尽的远古时代的信息。这些是他喜欢古陶瓷的原因。但真正让他走进古陶瓷的却是他的父亲。说到这里,钱汉东思绪万千,他感叹道,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幼年时,父亲带他参观上海博物馆,他被眼前精美绝伦、造型生动的古陶瓷所吸引所陶醉,心想哪天能收藏古陶瓷该多有意思。尔后每当报上刊有文物出土的消息,他总是特别留意,即使在动乱的年月里,《文物》杂志也是他必读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他的好古之癖与日俱增。他收藏过名人字画、古钱币等,最后迷恋上了古陶瓷。他认为名人字画价格越来越高,让人望而生畏;古钱币曾以浑厚的底蕴深深地吸引过他,但因缺少观赏价值而放弃;唯有收藏古陶瓷给他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施了藏宝于民的政策,有了闲情、闲时、闲钱的人们开始寻寻觅觅,古玩市场空前兴旺起来。1992年春天,钱汉东在报社同仁的鼓励下,成了古陶瓷收藏大军中的一员,并且是其中最认真、最积极的收藏研究者之一。十多年来,每周六早上逛古玩市场成了他的必修课。严冬,北风呼啸,寒气袭人;酷暑,骄阳似火,汗流浃背,他一样徜徉于古玩市场,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卖主讨价还价,一波三折,颇有意思。现在,他已收藏了仰韶文化、马家窑彩陶至明清瓷器数百件。假日,几位新闻界、作家圈的同好,品茗聊天,欣赏古瓷,情趣盎然,乐以忘忧。 走进古陶瓷,让钱汉东的生活工作充满了快乐,他说他写起古陶瓷鉴赏文章,就是想把自己这份快乐带给千千万万的读者。两年前,他还写出了《人间瓷话》一书,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亲自为他作序。在序中陈女士指出:“钱汉东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使他的文章不同于一般介绍古陶瓷的文章,融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于一炉,集人文情感与经济生活为一体,既明快,又娓娓道来,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人间瓷话》2002年6月出版,印数5000册,当年再版,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上海市读书活动用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