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的上海方言研究》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黄霖 参加讨论
    褚半农先生将这部《〈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的书稿寄给我的时候,同时夹了一本他在不久前出版的散文集《听雨怀忠堂》。想不到这位刚认识而还未谋面的朋友是个写散文的能手,以前还出版过一本散文集《过去不会过去》。因为我这几天极忙,本想拜读一下书稿后即“直奔主题”,应命作序,可是那本《听雨怀忠堂》竟还是“喧宾夺主”,先吸引了我。因为一翻开这本集子所映人我眼帘的都是些上海郊区的小镇、乡村、田野、花木,……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普通通的各色人等。这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乡情, 将我拉向了已往的童年。我在他所描绘的七宝、闵行一带的风情画里,着实地重温了一下邻近黄渡小镇上幼年生活的好梦。比如,他写朴榆树道:“每到春末,枝头上会结出一串串深绿色的小圆果。一到这季节,顽童们就到自家竹园里砍根竹子锯下一节做枪管,再用竹筷做推杆,把朴榆果填进枪管做子弹,将推杆用力一推,随着‘噼啪’一声,子弹就飞向远方的目标。”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 我小时候,就是个常常采朴榆果当子弹打的顽童,有时候采不到朴榆果,就用泡烂的纸粒来替代,噼啪噼啪,到处乱打。可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儿子、孙子们,是再也不能想像这些土玩意儿了。因此, 我对半农先生的散文特别有兴趣,这不仅仅是他用真诚、朴实的感情,描绘了他所热爱而又熟悉的上海市郊的农村和小镇的风情,向人们展示了在别处难以读到的那些名目繁多的花木野草、正在消逝的瓜果特产、平凡淳朴的芸芸众生,以及于琐琐屑屑处隐蕴着人生哲理,在土里土气中充盈着人文精神,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种深沉而炽烈的乡情直接引起了我的共鸣。
    半农先生散文之所以有浓郁的上海市郊的特色,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他熟练而自觉地使用了这一带的方言土语,文字中时露一些“乡气”,常常使用的“乡下头闲话”,如有“断命”、“头级工” “成酸粥”、“鬼头风”、“书包翻身”、“拔挺喉咙”、“停工罢日”等等. 触处皆是。就是在《后记》中,他也从“街路”写到“弹街路”,再说“绞圈房子”,用了“‘格登’一下”这样的词语,如此等等,从中也可清楚地看到了他对家乡语言的热爱。或许也正是这种对家乡语言的特殊感情,他才会从《金瓶梅》中读出了许多家乡的方言,才会“有这样的好心想,这样的好神思”,在做了几百克重的卡片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
    应该承认,他从《金瓶梅》中勾稽出来的“上海乡下头闲话词语”,的确还活在当今的上海市郊西南一带的口语中;他的文章,从 词汇、语音、语法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瓶梅》所具有的“上海乡下 头闲话”的特点,也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有的地方,真使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好眼力,比如“一家”这个词,似乎研究《金》学的语言学家们都没有注意到它,而他却看出《金瓶梅》中的多处“一家”乃不是 “一家”,而是“一个人”的意思。如第31回写西门庆加官生子,双喜临门,摆酒开宴时,琴童跟玉箫开玩笑,藏掉了一把酒壶,晚上收拾家火时闹得侍宴的丫环们一片慌乱,玉箫怪小玉,小玉骂玉箫,两个人闹到月娘那里,被月娘痛骂了一顿,说:
    我省恐今日席上再无闲杂人,怎的不见了东西?等住回看这把壶从那里出来?等住回嚷得你主子来,没这壶,管情一家一顿!这“一家一顿”,确是“说等会西门庆回来,你们两个人每人都要被打一顿”,也即是“一个一顿”的意思。为了增强说理时的真实性, 他还常引用流行于当地的俗词、俗语、歇后语来说明与《金瓶梅》中词语的一致性。比如一个“落”字,在《金瓶梅》第87回有这样一段话:
    (王婆)自己寻思:“他家大娘子只交代我发脱,又没和我则定价钱,我今胡乱与他一二十两银子满纂,绑着鬼也落他多一半养家。”这个“落”字,就是“乘机揩油”的意思。为了说明这一点,半农先生就引用了当地的一句俗语:“匠人不落钉,屋里要出怪妖精;裁缝不落布,屋里要出怪妖婆。”这个“落”字即与上引《金瓶梅》例句中所表述的完全是一个意思。总之,半农先生所引的这些乡言土语,正是我自幼所熟悉的。所以,半农先生所作的《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的研究,我几乎都可以作证:《金瓶梅》中的不少词语、读音,乃至语法,确实与现在上海市郊的方言是相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