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田野考古不寻常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蒋星煜 参加讨论
我一向认为田野考古是一项十分专业性的工作,尤其要在全国范围内,以较长时间进行某一专题的田野考古更是如此,因为这不仅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再说离开各地行政部门的领导、配合去进行,也会感到困难重重,一筹莫展。此外,还有经济上的支付、时间上的利用等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寻访中华名窑》原稿,却是胜于雄辩的事实,动摇了我原来的看法。此书内容丰富,“详备”二字当之无愧,文笔也生动活泼,娓娓而谈,引人入胜。而作者钱汉东先生却是一般的散文作家,其职业岗位是位语文报刊编辑,他根本不是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却完成了这一相当庞大的工程。
    事情似乎不可思议,但仍有来龙去脉可寻。首先他自幼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对中华古代文明具有浓厚的感情。虽然青少年时代遭遇了“文革”这场浩劫,但噩梦一结束,他立刻以莫大的毅力和决心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攻读,填补了文、史、哲三方面的空白。他发现了陶瓷文化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阅读、研究、收藏进而田野考古,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当然,作为一个业余的田野考古工作者,他只能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的分内任务之余,然后见缝插针地进行工作。任何交通工具,他都得自掏腰包购买票子,还得不卑不亢地同各地有关官员、专家、学者保持必要的联系,取得一些支持、配合,否则寸步难行。其中甘苦,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寻访中华名窑》的学术价值非同一般,如此深入浅出地全面地评述祖国历代陶瓷,使我获得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而且相当系统化。个别问题,看似无关宏旨,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例如范蠡此人,之所以被称为陶朱公,我一直不求甚解;又如唐三彩一开始就是作为墓葬的明器用的,也是读了此书后才恍然大悟。
    作者行文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散文作家的功力,引用《史记》《战国策》《水经注》等古籍,引用唐、宋、元、明、清的笔记野乘,无不恰到好处,说明问题。这也很可能得益于他多年来办语文报刊的编辑经验吧!
    现在的中青年散文作家、语文编辑之中能人不少,现在的中青年考古工作者之中也人才辈出,但是能够写出《寻访中华名窑》一书的只有钱汉东,这是由于他在学术与文笔两方面都有多年累积下来的优势,决不是偶然发生的奇迹。
    《寻访中华名窑》的文采确实比一般考古著作更具吸引力,尤其《杜甫故里唐三彩窑》一文。唐代是充分显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和繁荣富强的综合国力的一个皇朝,在作者笔下,不知不觉流露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认为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反映,凝结成为文字,自然震撼心弦,掷地有声了。
    作者足迹所至,有大漠深处,有荒城边缘,有高山之麓,有丛林之隙,奔波跋涉之劳,酷暑严寒之苦,自不待言,由于对陶瓷,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感情,每有收获感悟,便欢欣异常,根本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了。
    对全中国的名窑遗址作如此地毯式的全面寻访、考察,钱汉东是第一人。《寻访中华名窑》是第一本书。
    此书客观地科学地介绍了这一学科中卓有成就的先行者的功绩,既不掠美,也无溢美。对前人不无补正纠谬之处,则行文委婉,心平气和,而且概不点名,这是他的一贯谦和为人风格,在学术领域,他也如此,令我自愧不如。
    作者要我为之写序,我有思想斗争。我对瓷器毫无研究,应该说没有资格写。但是这本学术著作如此精彩,我也愿意谈谈自己的感想。在中国古代,像《史记》这样的历史书,《水经注》这样的地理书,文字都优美异常,《庄子》虽是哲学著作,其文学水平之高难以言喻,而现在的历史、地理、哲学著作大都可读性不强。在这方面,钱汉东的《寻访中华名窑》显得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吸引力,当然应该大书特书。
    以上是粗浅的读后感,一吐为快。
    《寻访中华名窑》序(节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