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是属于后一种哲学史,即一家之言的哲学史,尽管迫于实证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声威,他不得不标榜客观。毫无疑问,这种一家之言的中国哲学史,正因为它主观,所以比我们通常看到的流行的中国哲学史要好看,因为它有个性,有思想。正如罗义俊先生在书后的附录中说的,这部书“是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综论,也是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提要钩玄。”它与牟氏其他著作的关系是“既综述与反映以往的,又开示与透现未来的,成一贯通性联结的著作”,所以“也是了解牟宗三哲学的钥匙”。 不过,正因为它是一家之言的哲学史,所以也要用批评的头脑去看。过于自信和自负往往会过于独断,牟氏也不例外。他居然因为某些哲学家,如公孙龙和嵇康的思想与众不同就将他们归为西方式的思路,说“中国人历来不习于这种思路”。那么这种思路怎么会在中国出现的?难道是遗传基因出了问题?其实,比起公孙龙和嵇康,牟宗三要西方得多。这部讲稿中随时出现的英文术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牟氏是在西方哲学的阴影中讲中国哲学。这当然也不是他一人的问题,而是整整一代中国哲学家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