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名况,字卿。周初在今天的山西临猗一带封了一个小国郇国,荀子是郇(又写作荀)伯的后代,以国为姓。因为他是郇伯公孙之后,故又以孙为姓。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古代,荀与孙发音相同,于是便移荀为孙。郇国在春秋时为晋武公所灭,战国时属赵国,故荀子为赵人。 荀子的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大约生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98年之间,卒于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13年之间,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 荀子15岁前往齐国首都稷下(今山东临淄),开始了学术生涯。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文化学术中心。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对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76人,赏赐豪宅,封上大夫爵位。这些学者不任具体官职,专门讲学议政。此时稷下学宫盛极一时,游学者上千人,各派的著名学者都汇聚于此,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荀子受稷下学宫盛名的吸引,于齐宣王末年游学稷下。 在稷下,荀子大概与这些著名学者进行过学术交往,得以充分了解、研究各家各派的学说,把握时代的思想脉搏。但关于荀子的师承,没有明确记载。荀子自己十分尊崇孔子和孔子的学生子弓,以孔子和子弓之学的传人自任。 齐泯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荀子大约这个时候离开齐国到楚国。过了几年,齐襄王继位,重振稷下学宫,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此时,田骈等老一辈学者相继去世,“荀卿最为老师”,故三次被尊奉为“祭酒”,相当于稷下学宫的主持人。这说明,荀子此时已经奠定了在学术界的领袖地位,他的名声也开始引起各国统治者的注意。 大约公元前264年前后,荀子应邀前往秦国。秦相范睢问荀子来秦国的观感。荀子对秦国的政情民俗、山川形胜赞赏备至,认为秦国“四世有胜”,不是侥幸,而是有其必然。但荀子又认为,秦国还远没有达到王者的功名,原因是没有和不重用儒者,这是秦国的不足之处。他向秦昭王鼓吹儒者的作用,称儒者在人上则为王公之才,在人下则为社稷之臣;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但昭王似乎不为所动,没有采纳荀子的建议,也没有重用荀子。在这种情况下,荀子又返回齐国。 此时,齐襄王已死,齐国政治腐败,国势日颓。荀子对朝政进行批评,引起一些人的忌恨,遭到谗言诽谤。在齐国难以立足,荀子便前往楚国寻求发展,春申君委任他为兰陵令。 荀子任兰陵令后,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说,汤以七十里起家,文王以百里兴国,荀子是当今贤能之人,现在让他管理百里之地,楚国不危险吗?于是春申君辞退了荀卿。荀子离开楚国前往赵国,赵国待之为上卿。 据《荀子·议兵》记载,临武君与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军队和战争问题,开始临武君对荀子的观点还进行质疑和反驳,但随后,临武君和孝成王便对荀子的军事思想交口称“善”,讨论变成了请教。 荀子在赵国数年,又被春申君请回楚国,复任兰陵令。此后,荀子一直居楚,直到谢世。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所杀,荀子受到牵连,被免去兰陵令一职。荀子晚年定居于兰陵,专心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 纵观荀子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生当战国后期由分裂割据走向集中统一的历史潮流中,经历了宋、鲁、东周诸国的灭亡以及齐国的丧国与复国,秦赵长平之战和各国的合纵连横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丰富的社会阅历,必然有助于他对社会历史发展运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荀子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当时的学术中心稷下求学、讲学,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宋邢、田骈等有过直接交往,听过他们的讲学。对各家学说的广泛接触,特别是对齐法家、楚道家思想的了解,极大地开阔了荀子的思想视野,锻炼了他的理论思辨能力,为他建构博大精深的荀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荀子在政治上并没有勃勃雄心,刘向称:“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这使他能够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思想学术研究,从而建立起内容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著作以单篇流传,西汉成帝时,刘向对官方收藏的荀子遗著进行整理校定,编辑成书。刘向称,当时他见到的荀子著作有322篇,删除重复的290篇,编定32篇,题名为《新书》。唐代杨倞为荀子作注,并对篇目重新编排,将内容相近的编在一起,把原来的10卷32篇分为20卷,改《孙卿新书》为《荀子》。这就是今本《荀子》之始。到北宋时,《荀子》一书开始有国子监刻本。此后,《荀子》流布日广。清末王先谦广泛收集前人校刊、注释成果,撰成《荀子集解》,通行于世。本书即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荀子集解》为底本,进行选编、注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