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贞观政要译注》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裴汝诚 参加讨论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
    吴兢,唐汴州浚仪(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卒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轻时立志求学,博通经史。武则天长安年间,魏元忠、朱敬则位居辅相,推荐吴兢的史才。吴因此得以进入史馆,修撰国史。近三十年中,先后参预撰修《则天皇后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以及唐之《国史》多种。他认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编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又曾撰《唐书》、《唐春秋》。他以唐前代相近的各朝历史以及当代史为主,一生尽力于史学。但是,他的撰著多已不传,行世的只有《贞观政要》一书。
    吴兢编撰《贞观政要》的具体时间不详,其《贞观政要序》也没有确切交待,只是说他是奉侍中安阳公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张嘉贞之命增订扩充该书。而源乾曜任侍中、张嘉贞任中书令,均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可知此书增订稿是在开元八年以后完成的。这还证明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第一稿,并已进呈了。这次增订是将“垂世立教之美、典谟奏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的故实,“备加甄录”。于是吴兢利用任职史馆之便,“收集所闻,参详旧史”,对第一稿进行了修订。修订时的“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仍依前稿。选录的原则是“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以原文为主,不作修饰,着重于材料内容,以资后人借鉴惩劝。吴兢的增订工作是认真的,他认为增订后的《贞观政要》,“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以后的帝王只要遵守贞观时期的政治设施和道德规范,因时制宜,择善而从,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使帝王大业发扬光大,不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因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那么,贞观年间的设施有哪些可以垂范后世以作借鉴的呢?吴兢认为有思想道德规范和军国设施大政两个大的方面,四十个要点。他以每个要点为一篇,将全书分为四十篇,即《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君臣鉴戒》、《择官》、《封建》、《太子诸王定分》、《尊敬师傅》、《教戒太子诸王》、《规谏太子》、《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俭约》、《谦让》、《仁恻》、《慎所好》、《慎言语》、《杜谗邪》、《悔过》、《奢纵》、《贪鄙》、《崇儒学》、《文史》、《礼乐》、《务农》、《刑法》、《赦令》、《贡赋》、《辩兴亡》、《征伐》、《安边》、《行幸》、《畋猎》、《灾祥》、《慎终》,厘为十卷。它们概括了唐太宗的为政与“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也归纳出一些封建皇帝面临的问题,并从成功与失败两方面,指出不同皇帝对待这些要点的不同态度和表现,以及兴与亡两种结果。在吴兢看来,皇帝面临的这些要点,可以归纳为典章制度设施和思想精神道德两大方面。全书不仅将它们贯彻始终,而且列出专题强调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贞观之治”,也正是这两种因素互相作用所结出的硕果。
    吴兢以为君之道的《君道》为全书的第一篇,抓到了封建社会帝王事业的中心,说明有道明君和无道昏君对国家兴亡盛衰的密切关系。他以《慎终》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将在全书各篇中多次说到的善始善终精神,再加以专篇讨论,强调有好的开端还要有好的结束,并且强调善终比善始对于皇帝、重臣来说更为困难。为此,他特别选录了唐太宗有关历史上有传位十代的、有一代两代的,亦有自己得天下又失天下的现象,要君臣共同努力做到慎终,以保持江山社稷的一些言论。吴兢是热爱和深切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他用唐太宗的言行吐露了他的这层思虑,并以此提醒他生活时代的帝王及以后的继承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