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书的主要内容及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章《董说家世考》,考察了董说先世及其子孙事迹,揭示了董氏家族的特点:一门四进士,豪富冠东南;隐逸之风,山水之趣;诗文世家,一脉相承;重视气节,固穷守志;学问博杂,易史并举;体弱多病,嗜梦佞佛。分析了董氏家族万历间由盛骤衰的家族变故,及其对族人的巨大影响。鉴于董斯张对董说一生的重大影响,该章一并考察了董斯张的生平历程及与明末文化名流的交往。 第二章《董说生平与交游考述》,考察了董说的生平及与一百多位人物的交游,集中关注了董说友人的身份(主要是复社同仁、遗民、衲子三大类)、籍贯地域(主要是环太湖流域)及共同嗜好(山水、书画、《周易》等),从而揭示了董说在明末复社、清初东南僧界及环太湖遗民群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董说精神世界解析》,考察了董说的梦癖、取名癖、香癖、舟居听雨癖、听钟寻寺癖、著述焚书癖等种种奇行怪癖,认为董说的奇行异迹、性情心理虽有明末文人、清初遗民的共性,但也颇具病态的个性因素。 第四章《董说的著述及其学术成就》,考察了董说著述的总量,对其120种著作进行了内容上的分类,对其中61种著作进行了编年,对42种现存著作的版本、馆藏情况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比勘。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董说的史学、易学、文字音韵学、乐府和书画理论等学术与文化成就进行了评述。 第五章《董说的诗文创作及其诗文理论》,分析了董说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征,深入挖掘了董说诗歌中悲凉的遗民之思,探讨了其诗歌清澹荒远的艺术之境;论述了董说前期与后期散文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原因;考察了董说的诗文理论,认为其诗学观虽然颇具个性特色,但基本倾向符合清初浙派诗的观点。 第六章《董说〈西游补〉新说》,针对学术界愈演愈烈的《西游补》著作权之争,通过详细考察董说的散文风格、语气口吻、日常之梦的内容与《西游补》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西游补》为董说所作无疑;深入考察了《西游补》与《西游记》的关系,认为《西游补》作为续书介于真正续书与新说型续书之间,是中国续书最好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形式;分析了《西游补》与我国其他古典小说相比所具有的现代色彩,重点探讨了小说中的怪诞性与意识流、小说对人的压抑与焦虑问题的探讨以及小说的白话叙事技巧,认为《西游补》是一部惊世骇俗、新颖独特的杰作,是一部完全可以和世界新锐的现代主义文学接轨的小说。 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董说,其创新之处表现在: ①发现了众多新材料。首次发现了众多董说著作,如刘复先生认为对研究董说有重大价值、“可惜已看不到了”的董说《楝花矶随笔》;又如北京图书馆所藏的众多董说手稿本,包括日记《蔑屋记》、随笔《樵堂说略》等。不仅如此,笔者还首次发现了董说现存著作的许多重要版本。 ②拓展了研究领域。关于董说研究,以前只集中在其小说《西游补》上。该书不仅首次论述了董说诗文的内容及特色,而且首次全面评述了董说的学术文化成就。通过对董说各种奇行怪癖的分析来揭示董说的精神世界,也是研究领域的全新尝试。 ③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通过详细考察董说的散文风格、语气口吻、日常之梦的内容与《西游补》的对应关系,恢复了董说对《西游补》的著作权。由于材料收集得比较全面,书中关于董说家世、生平交游及著述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都更为充实、系统,而且有着崭新的面貌:在家世研究方面,该书不仅详细考察了董说祖先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脉络,而且首次揭示了对董说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董氏家庭的特点;在生平交游方面,不仅补考了众多有影响的人物,而且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纠谬,特别是对董说交游首次进行了系统归类,从而揭示出董说在晚明复社、清初环太湖遗民群与东南僧界的地位和影响;在著述研究方面,对董说著述总量的统计、著述内容的分类与编年上,与前人研究相比,也均有突破,并首次对董说现存著作及其馆藏情况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 专家评价该书“富有很高的原创性”,而且“文史互证,论述也很有深度,时有新的见解”, 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