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人,父母死了,儿子为了找一块能使子孙发迹的风水宝地,要请风水先生到处察看,使父母遗体迟迟不能落葬。廖燕对此陋习极为不满。他说,父母死了,做儿女的就应该使父母遗体入土为安,尽快落葬。你如此拖延时日,东寻西找,就是“以父母骸骨为求功名富贵之具”,是何心肝! 廖燕还写过《永历幸缅始末》,文中使用弘光、永历年号,而自称“草莽臣”。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罪名。年龄比廖燕略小的戴名世就是因为在文中用“永历”纪年,被人告发,遭致腰斩的惨祸;株连及为《南山集》作序、刻板、印刷、发售者及亲朋好友数十百人,史称“南山集案”。廖燕平生最心慕的王源也被牵连入案中,不过王源于案发前一年已经去世。 廖燕除了对孔夫子比较尊重之外,对孟子、扬雄、荀子、韩愈诸公都有些微词,对朱熹的攻击尤其不遗余力,说朱熹的《四书集注》谬误甚多,一一挑出,加以批评。 在文学上,廖燕主张“道重于文”,但这道指我们对天地大自然的认识与感受,唯有对天地大自然有真情实感,才可能有性情之真,性情真则文自至。因此他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抒写自己的真性情,具体落实到廖燕身上,就是抒愤懑。他反对模拟抄袭,要独抒性灵。他说:“笔代舌,墨代泪,字代语言,而笺纸写影照,如我立前而与之言,而文著焉。”这与公安派袁宗道所说:“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是一致的,但他又并不走公安、竟陵派的路子,为文主张壮美、博洽、奇峭、质奥、走偏锋,这些都不是公安、竟陵派所能牢笼的。他对金圣叹顶礼膜拜,写了《金圣叹先生传》一文。为之鸣冤叫屈,对他的文学评点作了充分肯定:“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作者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廖燕个人的志趣、个性、品格。 综观廖燕其人,他是一位“圣之狂者”,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文学成就充满自信、自负,不让古人,自拔流俗,是一位具有异端精神的文学家。但平心而论,廖燕在思想上仍属孔子正统儒学范围之中,正如魏晋之际的嵇康与阮籍,他们蔑视礼法,但仍属礼法中人一样;头脑中也没有反清的民族意识,不过是一狂生而已。他让后人敬重之处,是能以劲健之笔,生动地将社会弊端揭示出来,诗文成就,卓有可观。但就是那些在正统儒家范围内所发生的种种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也足以使流俗感到头痛。所以他在当时还是很寂寞的。加之廖燕僻处南方一隅,无名无位,所以他的主要诗文集《二十七松堂集》在康熙二十年(1681)、三十三年(1694)、乾隆三年(1738)三次出版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没有重版重印过。至今存世的《二十七松堂集》的早期刻本,可谓凤毛麟角。但是《二十七松堂集》中所含的理性光芒是掩盖不住的,在廖燕死后157年,即清同治元年(1862),日本重刊了《二十七松堂集》。这以后国内才有人据曲江廖氏家藏抄本及乾隆三年本,或据日人本互勘,出版了《二十七松堂集》。就是这些后出本子,今日留存人间的也不多了。 这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廖燕全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年刻本《二十七松堂集》为底本,所缺的八篇文章、三首诗及传奇三种则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三年原刻本、日本文久二年(1862)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补齐,并作整理校勘。廖燕存世的全部作品(《二十七松堂集》的“文集”十七卷、诗集五卷、传奇三种),悉已收录,其中文380篇(廖燕文章376篇,附录他人文章4篇);诗545首(廖燕诗542首,附录他人诗3首)。书后附有《廖燕资料汇编》(包括传记、年谱、序跋、评论等)、《廖燕研究篇目》、《廖燕全集涉及人物资料汇编》三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齐全的廖燕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