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师李天马悉心引导 许思豪1965年师从知名书法家李天马习真、行、草、隶,真正接触金文是1986年冬。先生复印了不少钟鼎铭文,写了注释,让他临习。金文磅礴的意境、雄浑的笔势、独特的构字、变化莫测的章法深深吸引了许思豪。先生送给他一把折扇,上用金文抄写了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他说:“用草书的意境写金文,用金文的笔势写草书,才会相得益彰。” 许思豪决定遵照先生的嘱咐,“发掘古文字的美学要素,以金文形体创作书法作品”。他认为研究方向有三:一是临摹100篇最有名的铭文;二是对金文的笔法、结构、章法进行学术研究;三是选百首诗词用钟鼎文书写。他选择了第三条,也是最难的一条路,不仅要了解、会写,还要有所创新。 专家黄德宽热情赐教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临摹一些明确的钟鼎铭文尚可一试,要用金文书写唐诗宋词,进行书法创作就不那么简单了。两周出土的近5000件器皿中,总字量约7.26万字,其中不重复字仅2800字,且不少字现在已不用了。开笔第一首是杜甫的《赠花卿》,28个字中就有4个字没有,查遍《金文编》《秦简》《战国文字编》《楚简》《古文字诂林》和《甲骨文编》等,还是没有,只得留着空格。十年过后,写了90多首,有400多个空格,没有一首是完整的。 许思豪三次拜访素未谋面的安徽大学校长、古文字专家黄德宽。教授把记载着400多个字的20多页手记,一张张审阅、一字字推敲,其中两次一直讲到子夜时分。许思豪说:“教授引导我又多了一个释读的方法:实在查不到的,如《说文解字》或《说文解字注》中有,以它结字为依据,找出相关偏旁部首的金文,组合成字。” 泰斗裘锡圭点拨终告成 黄教授的释疑使“浩瀚的工程”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但还有67个字找不到出处。去年春节,正巧古文字泰斗裘锡圭从北京移居上海,受聘于复旦大学。一位朋友得知裘老每次授课后会到书店去,就守候在书店,终为许思豪争取到登门求教的机会。许思豪说:“裘老一拿到就用毛笔重写放大的67个字,旁征博引,一一破解,一口气讲解了4个多小时,令我感动不已。”事后,裘老又两次给许思豪回复,更正以前的破释。 就这样,许思豪把百首诗词中涉及的千余字反复抄写,烂熟于心。然后用真、行、草、隶等书体进行创作。《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词百首》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有人说是填补了空白;也有人说是一种创举。许思豪却认为“如果能通过《金文拾贝》这种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古文字、传统文化的记忆,才是最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