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民族的先人,从洪荒时代以来就是这样奋发自强,日夜进取,这才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周易》把我们民族先人这种奋发精神升华为一种生命的母乳,再把它重新输入到我们民族的体内,使它成为民族传统的性格,并变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原动力。我们的民族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民族原动力的推动,才能渡过自然的、历史的种种厄难,发展壮大,矗立于今日世界民族之林。 多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古老国家和古老民族都衰落了、毁灭了,而中华民族历尽劫波依然顽强地屹立着、成长着,她依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紧接着“自强不息”的指示,坤《象》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说,地的形势宽广厚实,人们应当像宽厚实在的大地那样,以浑厚的德行,来承载责任。大有《象》说:“君子以遏恶扬善。”益《象》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早在文明之初,《易》即谆谆告诫人们,仁义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们应当不断增修德行来承担历史赋予人类的重任。 《易经》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完成于《易传》,那时中国尚处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但在当时它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却是主要的。同当时在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老子哲学和孔子儒学的保守倾向相反,《易经》哲学积极地支持变革,《易传》说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就是我们现代语言中的“因势利导,推动改革”。这一思想为中国历代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易经》革卦彖辞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是为社会革命而呼号,它是历代一切反对黑暗统治的旗帜,历代的改革家、革命家,包括孙中山、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运动,都受到它的激励。《易经》的历史进步观,在现代社会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