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错,这就是陈舜臣的历史小说《鸦片战争》的个人阅读体验。 陈舜臣,一个中国读者尚觉陌生的名字,但在日本,他却是家喻户晓的“文坛巨擘”,也是日本最有影响的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160多部作品,获得过日本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引自书中作者简介)。更让人意外的是,陈祖籍中国台湾,1924年在日本神户出生。国籍问题曾使他当不上大学教授,最后加入日本国籍才解决了问题。但是,强烈的中国人意识,左右了他的写作,并最终使他以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获得日本文坛的尊重。 完成于1967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以推理小说起家的陈舜臣自己说过:“历史小说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据史料的推理和虚构的混血儿吗?也许是乱说,但我完全觉得历史小说也包括在广义的推理小说里……历史时代要靠资料及其他来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终归不外乎推理。” 历史是人类最大的“罗生门”,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真相的“不可知”。别说两千年或两百年前的史实,就算是二十年前发生的事,真相都没几个人知道。所以,陈舜臣没有“乱说”,历史小说的写作,的确跟推理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历史资料是由“历史”提供的,历史小说的作者是以史料为路径,通过自己的推理和虚构,试图接近历史的真相——但往往它到达的,却只是部分真相,甚至只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历史的全部真相,依然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推理小说的作者则是自己虚构好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相,然后再自己铺设道路、引导读者去推理,最后发现那个真相。 按断代史的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近代史的肇始。但是,按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由许多偶然事件点燃的、似乎本来可以避免的鸦片战争,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往往只专注于控诉“英国强盗”的侵略和扩张,却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一个史实:以“天朝大国”自居、把一切外国都视为“蛮夷之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闭关锁国、逆世界潮流而行的满清皇朝,也是引发战争的深层原因。 煌煌近百万言的《鸦片战争》,陈舜臣铺陈的史料之多,足以令不少中国近代史家汗颜。全书从1832年4月东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号武装商船驶进厦门港试探清国海防开始,至1842年8月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以整整十年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为纵坐标,以卷入战争的近百个人物的命运际遇为横坐标,将鸦片战争的全貌由点及面、巨细无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史料的翔实和高超的推理、想像能力,书中对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各大城市如澳门、广州、厦门、镇江等地的风土人情的描摹,如工笔画般,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些栩栩如生的小说化的细节描写,反而增加了阅读者的“在场”感,消弥了文学虚构的成分,不时产生“如读信史”般的感觉。 文学毕竟是人学,历史也不过是人所创造的。《鸦片战争》的焦点,仍然是集中在“人”身上。为了全面展现战争的进程,陈舜臣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用他塑造的近百个人物的价值冲突、利益矛盾、情感纠葛来串起每一个历史场景。这近百个大小历史人物,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令人意外的是,陈舜臣浓墨重彩地描写、赋予贯穿全书重任的主人公,却不是林则徐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厦门富商、“金顺记”老板连维材(或者算上他的老管家、也是林则徐的幕僚温翰)。通读全书,你最后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或曰取巧)之处:正因为是虚构的人物,所以他们可以不受史实的束缚,来去自由,带给我们全知全能的视角,将鸦片战争全景一览无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连维材就是陈舜臣。因为他不仅完成陈舜臣交给他的“全知全能”的任务,还要代替陈舜臣宣读他的历史观: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鸦片战争这场风波是迟早都要来的,对于中国来说,利大于弊;对于日本命运来说,更是有利无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