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就像裹着层层裹尸布的木乃伊,在这“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之中,中国也不乏具有前瞻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开明人士,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严复等,特别是林则徐,他是最早放眼世界、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的人,魏源编写百卷《海国图志》介绍西方知识,并直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是,他们都没有连维材这个虚构的人物看得更远。书中的连维材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更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跟老管家温翰看法一致,眼看大清帝国已病入膏肓,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需要来自外部的“杀虫剂”将其彻底摧毁,所以他心中扎根着“破坏的欲望”,并热切盼望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时代”,也就是中国跟世界接轨,开放贸易,平等对话,甚至成为一个跟英国一样的宪政国家的时代。因了这特殊的爱国观,连维材干着类似于“汉奸卖国贼”般的勾当:为英国商船刺探海防情报充当内应,为英国商人跟中国商行的贸易通风报信,泄露商业秘密,利用财力和影响力想方设法促成主战,最后家产遭受英军及流氓地痞劫掠,他也在所不惜。但同时,他又与林则徐及爱国将领陈化成、关天培等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并耗巨资购军火赞助清海防,而当他看到战争中大批清兵惨烈地死去时,又不免心生大悲悯…… 如果说林则徐一生的努力都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连维材则是在“使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人,别说当时的历史不可能有,就算有,也早就背上“大汉奸”的罪名遗臭万年了。更令连维材死不瞑目的是,鸦片战争只是晚清七十年屈辱史的开始,之后,满清政府并没吸取多少教训,丧权辱国的条约签得顺手,一张接一张,直至倒台。民国开始,又是几十年的内战外侮,再过百年,连维材们盼望的“新时代”,才初见端倪。 利用武力向别国输出鸦片,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罪恶;闭关锁国,则是本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犯下的罪恶。更令中国人唏嘘的是,鸦片战争没让清政府清醒,却让日本猛醒过来。小说中虚构的另一个人物——全程参与鸦片战争的日本人石田时之助代表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国民,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时时想到自己的国家,终于领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进化论。二十几年后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东方文明的桎梏,甩开亚洲其他国家大步向西方跟进,不到三十年便在海战中打败了曾经的“强邻”大清帝国,跟着又加进西方列强的行列,以派遣人数最多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再对中国进行掠夺…… 中国人最喜欢说以史为鉴,遗憾的是,我们的“史”,总是成为别人的“鉴”。但愿这样的“史”,别再重复为好。也许,这便是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鸦片战争》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