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间亦有痴于我——古代女子阅读《牡丹亭》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晶报 李小多 参加讨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
    四百年前,汤显祖在自己的不朽杰作《牡丹亭》卷首所写下的这句题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炽热大胆的爱的宣言。
    《牡丹亭》的故事其实耳熟能详到不需赘言:闺阁妙龄少女杜丽娘、名门翩翩公子柳梦梅,二人因梦生情,花园定情,人鬼通情,朝堂定情。这个情定胜天的极致版本,在明、清两代曾以情节奇幻瑰丽、文词典雅蕴藉广受称道。
    一梦四百年。而今,“咱爱煞你哩”,当年石破天惊之语,再不会是难以启齿;穿越古今、出生入死,当年之奇思妙想,如今显得普通。在阅读受到强烈挑战的时代,传统戏曲故事如何感染得现代人感同身受,宛转曲文唱词又如何吸引得现代人全情投入?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直至华语作家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昆曲方从曲高和寡走向普罗大众,《牡丹亭》这部经典也因此得以挥走身上的时间尘埃,重新进入人们的阅读书单。
    几令《西厢》减价
    传统的戏曲作品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阅读体验与经传、诗词、小说等其它古代典籍作品有所不同。戏曲作品兼及案头场上,词雅曲谐,向来不可偏废。对于《牡丹亭》这样以《学堂》、《游园》、《惊梦》、《拾画》等折子传承有序、脍炙人口的剧本而言,一个经典文本的形成,往往并非局限于文本本身——文本的精彩当然是坚实基础——而总是凝聚了种种叠加在文本上的传奇与传说,以及后人由此生发的无穷想象。
    《牡丹亭》刊刻出版之际,汤显祖已近知天命之年。此剧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彼时狂热追捧《牡丹亭》的一内江籍激进少女,据传因文词生爱,最终得见心目中之才郎作者——乃是一糟糠老头,绝望投河而死。文学之害人,乃至于此!
    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的《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之主旨,或曰仙、曰佛、曰侠,文笔或未必低于《牡丹亭》,却究竟不若《牡丹亭》人人传诵,何也?
    林黛玉某日在潇湘馆中幽幽叹道“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偏被贾宝玉无意中听了去,便羞得不敢抬头见人。这一名句,便源自杜丽娘的思春唱词。《牡丹亭》成书的明代,是理学发展到巅峰的时代,完备的道德体系对女性的束缚也随之达到了顶峰。女主人公杜丽娘只要稍一逾矩,就会遭父母痛斥。恰因如此,她对青春、对爱情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以“情”为人生最自然最美好之事,并付诸行动,不惜上穷碧落下黄泉,与铁桶般束缚之现实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才能引起同时代人强烈的反响。
    超级粉丝薄命
    前人的记载中有两个典型的事例。其一,娄江女子俞二娘,秀美能文,尚未婚配。她的生平嗜好便是阅读《牡丹亭》,并用蝇头小字在剧本中批注了满满一册阅读心得。年长日久,哀感身世,深恨自己不能如杜丽娘一般获得美好姻缘,年仅十七岁便断肠而亡。其二,杭州女伶商小玲,以色艺著称,最擅长饰演杜丽娘。她心有所属,却因故不能得偿所愿,因此郁郁成疾。她演杜丽娘离魂等情节时,仿佛与角色合二为一,凄惨缠绵,泪流不止。一日,演到杜丽娘花园寻梦,忽然倒地气绝而亡。
    《牡丹亭》虽出自男性之手,它的超级粉丝,却多是青春女子,也往往情路坎坷,以红颜薄命为人生结局,甚至连虚构小说人物林黛玉,最终也不免焚稿吐血,魂归离恨天。
    汤显祖一支生花妙笔之下,杜丽娘可为圆梦由生入死死而复生,花神、阎罗、小鬼一路伴随保护,终究达成中国传统式的大团圆——得中状元、皇上许婚、夫妻美满。《牡丹亭》造就了无数丽娘之梦,杜丽娘的结局却是难得。《牡丹亭》高举“情”之大旗,后世奉其为中国妇女大胆反对封建束缚,高调追求自由解放发聋振聩之作。现实中,以一部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言,《牡丹亭》不可谓不成功;但前朝女子们前仆后继的阅读结局提醒我们,与其说《牡丹亭》是古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与婚姻的一曲高歌,毋宁说它是被编造、被想象的华而不实的一则古代童话。
    三妇合力评点
    前代女子对《牡丹亭》的读后感,还保存在一本称为《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书里。明清以来,对《牡丹亭》进行评论之文人墨客多不胜数,其中不乏名家。耐人寻味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是由三名女子写成的“吴吴山三妇评点本”。吴吴山的前后三任夫人合力批点《牡丹亭》的过程,已然成为一个传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